中国古代勤学故事有什么?

卞伟君卞伟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诸多“勤学”故事中,“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和“苏秦背剑”等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这些故事反映的是古人通过自励、自助的方式实现读书求学的愿望和生活目标的经历。 除了上述故事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故事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奋好学的精神,比如“车胤囊萤照读”“李密牛角挂书”“孙康映雪读书”“苏洵发愤苦读”等等。 在这些故事中,有一些人因为家境贫困,没有条件进学堂接受教育,但是为了求学识字,想尽一切办法,哪怕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坚持下来。

比如说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于是他就用纱布制作一个口袋,晚上捉许多萤火虫放在里面,用来照亮看书。还有西汉的匡衡,家里很穷,白天要干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学习。可是他家的墙壁太厚了,又没有什么灯油,他就在墙上凿个洞,买来蜡烛用火光照亮,边学边记,最后终成大学问家。 “囊萤”“映雪”这两个词现在也成为比喻勤学苦读的成语。 这些故事体现的不仅是古人勤奋好学的品质和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具有普及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黎民,只要有求知欲,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人生。这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芦玲洁芦玲洁优质答主

中国自古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的优良传统,自古就有“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道酬勤”、“笨鸟先飞”等等的至理名言流传,在这样的文化主流影响下,在这千年文化的熏陶下,古代中国自然就涌现出一大批勤奋学习的学者。比如下面的学者:

囊萤夜读: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车胤白天帮父亲干活。到了晚上,因家中贫穷买不起灯,车胤为了节约开支,就跑到有灯的邻居家去学习,可是这样能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车胤不甘心,他想给自己弄一个夜晚照明的工具,但是家里穷,买不起,最后车胤发现萤火虫在夜间能发光,他便抓了一大群萤火虫,把他们放到一个织布的网袋里,再把网袋吊起来,让无数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照着自己,终于成为一个勤奋学习的好少年。

凿壁偷光: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不能上学,他就自己用功读书,每当夜晚需要照明时,他家买不起灯,所以他没有办法读书。有一天,匡衡发现邻居家在隔壁家的墙壁另一面点着蜡烛,烛光从墙壁的裂缝里透过来,他灵机一动,就用刀子在墙缝上挖了一个小孔,这样光亮就更亮了,他借着这样的光亮刻苦学习,终日不忘,终于成了一位大学问家。

韦编三绝:春秋时期的孔子,对周朝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读《周易》。《周易》是周朝人总结周朝社会政治的法律制度的一本书。当时古书是用竹简、木简,用牛皮绳子编起来的,叫韦编。孔子读《周易》的时候非常入迷,反复诵读,反复研究,反复体会,经常更换皮绳。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赣问孔子:“老师,您读《周易》到什么程度?”孔子说:“我的皮绳子坏了三次”,可见孔子读《周易》是多么认真和勤奋。他晚年的时候眼睛不好,看书要戴一种叫“褎”的放大镜,他手里拿着“褎”一遍又一遍地看,最后把皮绳都磨坏了好几次。后来我们说的乐翻了天,就是从孔子这来。“韦编三绝,乐在其中”,孔子的勤奋和智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