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年代到海军严格吗?
1974年,我在青岛海军潜艇学校学习。当时部队严格管理,上下等级观念很强。我作为学员,虽然穿着军装,却没有任何特权。每天和战士们一样,出早操、练功课,周末还能翻墙出去买点东西。唯一的差别是不准在军容风纪上出现任何疏忽,必须做到仪表端正,扣好扣子,不能留长发(女孩子不留长发)。
我们那时都是十八九岁风华正茂的年纪,虽然整天训练和学习很累,但还是有个别女生追求时尚,烫了头做了美甲,被队长发现,通报批评!
有一次周末我们几个女生相约去台东买布,回来的时候天色已晚,就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旅社里。第二天回去被队长知道了,批评了我们一顿,说我们不知道节省时间,浪费精力,还影响了第二天的训练。
我作为班长,还要监督每个战士的寝室卫生,每周都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个人物品摆放整齐,否则就要挨批。 不过我们的伙食是很丰富的,早餐有鸡蛋、面包、咸菜等;午饭和晚饭肉菜不缺,馒头米饭管够。
由于物资相对匮乏,有时候鱼肉吃多了也会吃到厌烦,就让战友把鱼骨头收集起来,用塑料袋包好,带到岸上当垃圾扔掉。
那时候我们天天盼着快一点毕业,分配到舰队,就可以吃海鲜啦!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为了防止国民党攻袭青岛和海军护渔,海军青岛基地抽调第7海守团二营四连官兵50余名,在连长李永祥带领下,在胶州湾口的团岛、琴岛(又叫音乐岛)上建立炮兵阵地。团岛上的炮兵阵地叫团岛海防,主要负责看护码头上的停泊的舰艇。
琴岛距团岛约600多米,岛上也驻扎着一个排共23名官兵,由四连副连长赵庆福和陈树清担任正副排长,连里的炊事员、司务长负责做饭、烧锅炉,岛上的一应事务都有他们照管。
琴岛上的驻军,主要任务是驻守琴岛灯塔。琴岛灯塔是青岛港的标志,塔高15米,位于岛礁的最高点,塔内有螺旋水泥板铺的台阶(共36级),盘旋至塔顶,在岛内和大海中数十里都清晰可辨。晚上塔顶上的灯光明亮,在方圆二十里都能看见,是进出青岛港船只的最理想参照物。驻岛官兵的另一项任务是防御外国军舰,防止侵入胶州湾。除此之外,还要协助渔民护渔,保护港口内的停泊的大批舰艇和小岛的安全。
琴岛上的生活十分单调,每天主要工作是操练和警戒,战士不能随便上岸休息、购物。因为岛上官兵不多,离琴岛几百米外的团岛也住着解放军,经常上岸购物或到团岛去看病、理发、看电影等。
上岸必须由岛上的排长带队去团岛上的“运输大队”借小火轮,有时到团岛码头上也乘不到开往市区的船,上岸购物一次,得跑好几趟。岛上的排长、副排长也经常轮流去看病、理发。上岛一年多时间里,23名官兵中只有两个副排长、一个战士上过一次青岛。琴岛上有两个泊位,官兵们有时利用闲暇时间把船拴在码头上休息一下,并无外出或到市区购物,这是不许的。琴岛上的灯塔是个军事目标,敌人可能光着袭击,因此上琴岛上的23名官兵日夜紧守着灯塔和武器。
琴岛四周都是礁石,靠海的一边都是峭壁。上岸的小火轮在琴岛正后方一个避浪的地方停泊,那儿是一个向北伸出去的石嘴子,水也比较深,小火轮在这里停着比较安全,石嘴子向北伸出去的尖部是浅水区,是水兵的“休闲区”。小火轮来到这里,水兵们坐在沙滩上休息,有时去海边弄些蛤蜊吃,或者到团岛上买点肉烧汤喝一喝,改善一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