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0年前用的什么钱?

史训业史训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8年,国民政府完成法币改革,建立货币发行制度。因为之前法币发行量太大导致通货膨胀,老百姓把钱买来的东西没多久就贬值了,因此改称“金圆券”,每320万枚法币兑换一枚金圆券。 同时期的英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英镑和黄金的汇率保持不变(战争期间曾放弃)。美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再与美元挂钩。前两者都是纸钞直接锚定金价,中国则采用了“折中方案”——按外汇比率制定黄金价格,而国内发行的人民币则以法定形式与黄金挂钩,即人民发行多少货币,就必须拥有等价的黄金储备。这实际上是一种“准金本位”制度。

当时国际社会上普遍承认中国的主币地位,因此在进出口贸易、财政结算中多使用人民币。为了维持金圆券的价值,避免恶性通胀,从1948年底至1950年底,中央银行共收购黄金及外币2亿元,其中大部分是香港、台湾等地所存的战前遗留的银元。但这些资金远远无法满足需要。

于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规定凡进口货物,必须缴纳关税;对出口货物,除依法征免征出口税的外,一律视同内销,征收关税。

同年又颁布《中外合营企业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可以用汇票、证券等支付投资股本,但需经中央人民政府审查认可。由此吸引了不少外资。 而外汇来源于当时对外贸易的大批出口,比如纺织品。由于苏联供应的化肥、橡胶等战略物资,因朝鲜战争的缘故被迫减少供给或者涨价,中国把原来以进口粮食为主变为进口大豆代替,从而扩大了纺织业的进口原料,大量生产布料,进而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夏宇枫夏宇枫优质答主

军用票

军用票是我国银行在抗日战争及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专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抗日武装部队在国统区采购军需物品时使用的特种票据。分1943年发行的“抗联军用票”和1946年发行的“自强军用票”两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竭力对国统区实行经济封锁,对军用物资和战略物资实行配售,严禁自由出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抗日武装。为此,中国共产党根据地银行于1943年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抗日武装发行一种类似支票的“抗联军用票”,作为在国统区购买军事物资付款的支付凭证。抗联军用票由陕甘宁边区银行、新华银行、冀南银行、冀中银行、冀北银行发行,1946年该票停止发行。由于国内战争需要,为了解决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统区作战和购买军需品的支付,上述银行又发行了“自强军用票”。“自强军用票”除了上述四个银行继续发行外,东北银行也开始发行,该票于1947年底停止发行。

两种军用票的发行,对支援国内抗战和解放战争起了积极的作用。195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布通告,规定两种军用票“限自通告日起十个月内,到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兑付,逾期作废”。在规定时间以内,实际兑付军用票六千多万元。到1951~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中,又收兑一部分,至此军用票基本停止流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