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报刊有几大类?
我国古代的报纸大致可分为官报和民报两类,其中又各有细分类别。 (一)官报类 从出现的时间顺序上看,我国的官报大致可分三类——诏令报、京报和会报。
1. 诏令报。出现于汉代,是奏章的延伸,主要刊载皇帝的诏书、官员的奏折等。
2. 京报。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间,是官吏们报告地方情况的文书,包括各地发生的叛乱、灾荒、盗贼及官吏的任免等情况,由京师发出,故名“京报”。清初沿用明制,也刊行京报。乾隆时改称邸报,并一直沿用至清末。
3. 会报。出现于宋代,是有关朝廷会议情况的记录,包括所议之事与所颁之令等内容,相当于现在开会的纪要。由于这种记载需要及时公布,因此比一般的官文书要快捷得多。
除了以上三种以时间为序出现的官报外,还有一种特指性的官报——京报房贴。它是由明代的“皇城兵马司”负责编撰和发行的,内容仅限于报道朝廷的各种动态,如皇帝出巡、百官朝贺、殿廷讲读、召对臣僚以及宫闱内部的事态等。这类消息被称为“京报房帖”或“京报封帖”,因其只准在宫廷内部传递阅览,故又称“内报”。
到了清代,虽改为邸报,但依然保留了京报房帖的内容。只不过这时已不再单独出版,而是附载于其他官报之中,如《实录》、《大清会典》及各省的公牍抄本中均有收录。至于其格式,则大多仿照明制,以中单、朝服、公堂仪注为标志,标明“御前侍奉”“乾清宫当值”等,颇为考究。 (二)民报类 相对于官报而言,民报的出现要晚很多,且多为民间私议,涉及政治类的言论尤少。
首先出现的是书坊刻印的笔记小说,多在每本书的篇末附载一两则当日的新闻,多由作者本人采辑而成,内容较为可靠。但这样的新闻报道过于简略,且夹于书籍之中,不易查找,使用并不方便。
其次出现的是一种名为“时事新闻纸”的简易刊物,多以白话写成,内容多是报道社会上的各种舆论,及官府的态度和做法等,颇类似于今天的报纸。但由于印制简单,分发狭窄,流传不广,影响力弱,很难找到完整而系统的内容。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封建文化思想的长期统治与束缚,严重地扼杀了人们自由表达思想和自由交流信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之一切印刷出版活动都被当做统治阶级的专利而受到限制和垄断,使中国古代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文化交流受到极大阻碍,从而使中国古代报刊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
然而,人类社会对信息的需要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人们对信息交流的渴望也始终是积极的和不灭的。因此,从中国唐代(公元618-907年)开始,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为止,在历时1300年的漫长岁月里,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与应用的基础上,经过积极创造和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终于陆续创造出了以下几种适合于当时、当地传播需要的具有朴素的报刊性质的印刷品和手书传阅品。
第一类是“邸报”。邸报是封建王朝中央发行、在京各官署和地方官府接阅的用于传播官方信息的我国最古老的报纸。邸报的内容主要由官府的文告、诏旨和臣僚奏议等构成,涉及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重要情况,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因而其读者对象极为有限,只限于中央和地方官府。邸报大约出现在唐代中期,流行于宋代,在清代曾一度被“京报”取代,后又恢复“邸报”的名称,直到辛亥革命胜利爆发、清王朝覆灭才告消亡。
第二类是“小报”。小报是宋代(公元960-1279年)出现的民间报刊。它主要刊载邸报上不登或来不及登载的宫门内消息和朝廷内外的新闻,也刊载一些社会新闻。小报的出版,满足了当时一部分读者的需要,对邸报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由于小报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政府对此严加限制和查禁,故小报的出版时起时停,在明代和清代没有继续发展。
第三类是“家报”。家报是流行于清代的我国最早的民办报纸,也叫乡园报、里门公报等。家报是地方上的新闻、广告性定期或不定期的民办小报,它所报道的大多是本乡本土的新闻消息,所使用的主要是本地方言。因此它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国性、全国性的现代报刊,而是比较原始的地方小报,但它的平民性、本土性、实用性、服务性很强,因而特别切合广大百姓信息、生活和文化娱乐的需要,特别受到地方人士特别是那些在外求学、做官和经商的游子们的欢迎,他们通过家报的订阅和传阅,既可及时知晓家乡人事的变化和发展,也可了解本地市场的行情,因此家报在清代得到了一定发展并流传广远,清康熙年间在广州出版的《广东新义报》就曾一度流传到东南亚地区。
第四类是“京字辈”。“京字辈”是流行于清代的“民间广告报纸”。从外表看,“京字辈”与现代报纸十分相似,甚至一些专家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现代民办报纸。其实,用现代的眼光看,“京字辈”还只是一种广告性的读物而已。从1878年起,由英商创办的“英美烟草公司”在上海推出一种以刊登该公司所产香烟广告为主的广告报纸,最初这种广告报只是用中文繁体字竖排印刷“某某香烟广告”几个字,后来,为了增加其可读性,使人们在阅读广告报时得到一种广告之外的文化享受,广告商便模仿汉朝流传下来的一种用于占卜预测吉凶祸福并刻有字的龟甲和兽骨(俗称“甲骨文”)的模样,将“某某香烟广告”的中文繁体字用象甲骨文一样的美术字排印出来,使它既像报纸又有广告的味道,而且还有几分古风和神秘感。据说,“京字辈”广告报纸最初在上海流行时,读者还以为这是什么新出的“京报”,后又联想到它与“京报”有很相近的风格和报格(如:用四折单张纸印两面,四周加上花线框),于是给它起了个仿京报的雅号“京字辈”。这种广告报纸的发行量十分可观,发行区域包括了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区,还有的流传到了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