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彦萍中国画作品欣赏?
何老师今年已经八十了,但依旧坚持做写生和创作,非常不易! 去年我去采访何老师并拍摄视频做素材,因为一些原因,直到昨天才制作完成,在此发出来与喜欢和支持何老师的朋友们分享,也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感受到中国艺术家们对事业的执着与坚守! 点击此处链接观看作品视频 何老师的画室就在他住处的二楼,进入画室首先要脱掉鞋子,因为里面很温暖,有暖气。画室不大,却很整洁。墙上挂满了各期的学员作业、学校的合影以及各种荣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长一点的获奖作品《高原的太阳》。这幅画以充足的笔墨表现出了青藏高原壮丽辽阔的景色,充分展示了何老师深厚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底。虽然已得过许多奖项,但在何老师这里从来都只是一幅普通的画作而已,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他说自己已经很习惯了,并不在乎获奖与否。
我问他这些年坚持作画的心情是怎样的,是越画越想画,还是遇到困难想放弃呢? 何老师说:“一开始学习的时候是有很多困难的,因为年龄的问题,记忆力和身体各方面都不如年轻人,所以遇到难题的时候就更加不想动,就想放弃。但是想到自己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而且只要有一个人支持你的事业,做下去就有希望。” 何老今年的八月二十六日正好是他的百年寿辰,祝何老师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欢迎关注、支持和留言您的想法!
中国人物画家往往以线作为造型手段,但是当画面的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过于繁复时,线的造型功能就会大大减弱,这时物象的形态就容易被“淹没”。何彦萍的中国画借鉴油画的语言样式,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寓于油画写实体系之中,从而赋予了作品特殊的视觉审美效果。
何彦萍采用的油画样式是一种兼工带写、有笔有痕的半抽象样式,她在借鉴中国画“泼墨”“泼彩”经验的同时,还将抽象和具象、平面与立体、点线与色块等诸多因素融入画面。她的绘画技巧既不是传统的中国画笔墨技巧,也不是传统油画的笔触技法,而是把许多看似无关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的个人绘画语言。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在中国传统笔墨的“书写性”和油画笔触的“写意性”中找到何彦萍中国画的语言根源。
《阳光·1984》
她将泼彩和“干笔”相结合,形成色墨斑驳的效果,“干笔”如同线,可以强化物象的造型,“泼彩”如同面,可以强化大块色的铺染。物象的“形”用以体现传统中国画的“实境”,色和墨则倾向于表现主观“心境”,“实境”是“有我之境”,而“心境”是“无我之境”,有与无、无与有的渗透、交织,使得画家的中国画既不同于工笔重彩画,又不同于写意人物画。《阳光·1984》中的两位少女在造型上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但在刻画时又采用了传统中国画“骨法用笔”的手法,笔触的“书写性”表现使物象造型变得活脱自然。
《阳光》系列采用了半抽象或非再现的手法来处理背景,使画面的视觉效果既非纯中国画,也非纯油画。在《阳光·1984》中,左下角的黑点、黑线与大块的红、黄、绿形成强烈反差。在“泼彩”和“泼墨”中,物象的轮廓线若有若无,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又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
《阳光·1995》
为了更好地体现传统中国画的“书写性”,她的大部分中国画都是用板刷来完成的,但她把板刷运用得那么有笔触感,使看似大块的涂抹之痕都具有笔韵,这也是她画不同于油画的笔触效果的基本原因。在人物面部刻画上,何彦萍在“干笔”的基础上运用了“反复叠加”的技法,形成深浅、枯润互生的“泼墨”“泼彩”的特殊肌理效果。
与《阳光·1984》相比,《阳光·1995》在用色和笔法上有很大不同。1995年,画家采用了更多的亮色和纯色。人物的造型更加夸张、简约,人物的形态更具表现性和浪漫色彩。画面通过“泼彩”的手法形成色与色的渗透,大块泼染的艳色被“干笔”勾勒的黑线条所分割。画面色彩和笔线的对比,给人以既冲突又和谐的审美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