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自然中国画是谁提出的?

夏灏泽夏灏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师法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观念,它影响了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作品。 “师法自然”最早见于《庄子·天地》篇,原文是:“法天之地,然后能知人之美恶,而天下尽摄矣。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人之以身为天下,而不知其道者,吾又谁与亲矣!” 意思是说,如果能取法大自然(天)和大地,那么就能知道美和丑的界线在哪里了,这样人间万事万物就能都了然于心了。所以啊,说大自然是最伟大的画家,一点也不为过。

历代文人画论中,“师法自然”经常出现在文章里。唐代诗人杜甫在《丹青引》中说到王维的画时,就说他“诗妙可人神,笔精近自然”;宋代苏轼在评价文同(字与可)的字画时,也说“文翰林学士与可字,新自东坡先生为书,其清劲简古,有魏晋风气……余尝评与可字画,以为古今第一人,虽钟张草行,皆所莫及也。”这里虽然说的是诗和字,其实也可以用来说明“师法自然”这个审美准则的重要性。

中国书画创作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笔墨当随时代”,这个“时代”实际上就是指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明代画家董其昌就说到“凡作画,先审形势,既得形势,一切大小、疏密、上下、左右,必称此势而定之。”“如树先从根画起,自下而上,则木无向上之势。山石从顶光画,自右而左,则石无左旋之理。即草木、水波,总以形势为主”。 也就是说,艺术家要在生活中发现和挖掘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并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表达。不过,这种意义和价值不是事先设定好的,也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能完全决定的。它们就在那生活之中,等着你去发现。

伍嘉琦伍嘉琦优质答主

清代的石涛,俗名朱若极,小字阿长,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后裔,自幼出家为僧,游历中国大江南北,晚年定居扬州。他的经历,对于他艺术创作的产生重大影响。石涛是位“解”画论,善“用”画论,精“写”画论的集大成者,集实践家、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的清初最杰出画家。

《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一部带有哲学性质的中国画论著作。石涛在《画语录·一画章》中云:“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神有逢,所遇不以一而遗;人无偶,其用不以多而惑,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画语录·笔墨章第六》云:“墨受笔法,笔非墨不立,墨非笔不生。笔主运,墨主泊。然非墨不著,非笔不起,笔墨互用,互用者,难矣。”他的笔墨观,是中国自晋以来,笔墨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总结。

石涛善用“一画论”阐发自己的思想,“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以宇宙人生为画本,立于“一画”(道)。而道也者,乃“无为自本”也。

石涛在《画语录·变化章》中说:“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收万,变古为今也。……纵横吞吐,开合自然,古今至能,以此一法受之,非一法不足与之齐驱也。”他以自己的独特见解,把笔墨程式升华到新的高度,又批判地吸收古人笔墨技巧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笔墨程式,表现出自己的意趣,把艺术形式的创造精神向前推进了一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