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典籍有什么问题?

巫至翰巫至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好在浙大做了一次讲座,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可能不太“正统”,仅供参考。 先说两点前提:

1、中国的书学理论是随着书法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然也会有倒退的情况)。所以如果拿某一历史时期的书学著作来评判另一段时间的书学发展是很不可取的;

2、中国的书法理论主要讲的是笔法(书写方法、技巧)和章法(作品布局),对墨法的研究是比较忽略的,对书体演变的论述也较为简单,这是因为笔法与章法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千年万变,而无论字体如何演变,笔法与章法总是有迹可循的;但墨法的探索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同书法家对于用墨的理解千差万别,同样一幅字,不同人写出来用墨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对墨法的探讨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使得后来的书论作者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理论体系对古代的书学成果进行提炼与归纳——这不是作者水平的缘故(尽管作者的视野往往会影响深度),而是因为书学本身就在不断发展变革的缘故。

基于上面的两个前提,我们就可以来说说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书学著作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了——因为笔法和章法的元素比较稳固,不管作家个性多么鲜明,你总能找到与其风格相符的笔法与章法的描述;但是墨法就不行了,不同的书法家对于用墨的解释相差甚远,你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去衡量古人的用墨手法,自然会觉得古人对于用墨的理解参差不齐,难以上档次。

萧永玲萧永玲优质答主

在中国历代所刊行的书画典籍,基本上有两个源头。一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的记录整理。如顾恺之《论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等。在这些书中,他们对于书画艺术,大体是肯定其具有娱乐性和哲理性价值的。如汉代的扬雄,虽然贬抑辞赋,但对书画还是非常肯定其价值的,说:“或谓《太玄》独非圣人之所作乎,曰:‘否。’曰:‘孔子画《易》独非圣人之所作乎,曰:‘否。’然则《太玄》其小《易》也。《易》一名而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画八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极变而极数,分为六十四卦,……《玄》亦三玄,一玄而三重。极玄数,为周景徙。其用玄也,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一奇一偶,……’”(《法言。重黎》)认为书画是可以言说宇宙变化的,可以为统治者提供治世之道的。

另一源头则来自民间和画工的口授、笔记等,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很难形成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理论书籍。但其中却不乏真知灼见。比如《芥子园画谱》中的部分文字就体现了劳动者的智慧光芒。这些文字的“玄”、“远”、“深”、“隐”、“约”、“简”就体现出了劳动者对于人生宇宙及艺术的思考。可以说在中国,文人的艺术和民间艺术是相互渗透的。如《芥子园画谱》的作者,明末的李流芳和清代的王概等人都是文人画家,是文人和劳动者智慧的结晶。而很多文人画家,如石涛,既是文人,也有过从事雕镌的劳动者经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