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没银元?
因为“银元”这个词是一个舶来名词,而我国最早的银本位制度是明朝中后期的折银条例(即官方认可白银和铜钱并行的银本位制度)。
明末张居正用一条鞭法解决赋税问题的同时推出了折银法令,规定税收一半缴纳银两,一半缴纳实物(主要是布匹)。但这条鞭法和折银令在实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麻烦,尤其是银铜比价波动带来的困扰。为了稳定比价,推行新币制,万历十年(1582 年),首辅冯保向明神宗建议,以工部银库所存之银为基准,每银一两折纳绢三疋或棉纱十五斤八两五钱;各地所缴之二半金钱粮,一半交银,也以此为准进行兑换。这就是著名的“银绢替代”法,这种以银为主金属的货币单位被叫做“两”,一两等于40克。 这种银两制度虽然稳定了财政,但在现实中却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商人们为了投机取利,大量囤积货币,造成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数量不足。到明朝末年,白银大量外流,国内财政更加困难。于是崇祯皇帝采纳了大臣们的提议,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宣布终止银绢替代法,废除银钞、宝泉、宝源等代用币。后来清军入关以后,延续了明朝的银本位制度。 随着清朝灭亡与清末金融危机,银本位制度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其实中国古代曾经有过银币,比如1914年袁世凯宣布实行银本位制之后,开始铸造袁大头,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还有铸造。但是袁大头只是一种流通货币,并不是主币。其实在历史上历朝历代也有一些用银子铸造的货币,最典型的就是银锭,不过那也不是主币。之所以有银元但是用得并不多,主要和我国的铸币技术有关。
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已经能铸造铜钱了,比欧洲的铸币史要早几百年。我国古代对铸铜技术研究比较早也比较透,能够铸造出形状完美、精美而且花纹精致的青铜器。当时铸造的铜钱,无论是布币、刀币、圜钱,造型都非常精美。从汉代开始五铢钱和唐代开元通宝开始更是进入高峰,无论是铸造技术还是一系列形制上都非常精美。
比如五铢钱在铸造时,因为五铢钱较小,如果用铁制造就会很薄,加上当时对精铁还没有完全提炼出来,使用生铁铸造就会比较脆容易断裂,如果使用熟铁铸造又很重,因此五铢钱全部使用青铜铸造,这样在重量、硬度、成型度上都会更好,铸造出来的钱币会更加精美,更经流通,寿命也会更长。
五铢钱在铸造时采用叠铸法,就是把很多个钱的模具垒起来,用陶制的圈围成一个铸钱的模型,从上方倒入融化的金属液体,冷却之后打开模具,很多枚钱币就制作出来了。但是叠铸法如果用银或金去铸造货币,效果就不是很好,而且银子比较贵,在当时还没有出现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如果用贵金属去铸造辅币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黄金和白银虽然作为货币,但是它们只有重量而没有面值的主要原因。
因此古代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其铸造和制造的机制基本保持一致,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因为在中国古代,金属货币在交易中的实际需求并不太大,一般只在大宗交易中才会使用,普通的小额交易使用的是铜钱,或者纸币。因此铸造那些贵重金属的货币意义不太大,在实际交易中也并不使用,人们还是认重量不认面值。只有到了晚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货币铸造有面值,清政府在财政收入上需要用大量白银支付赔款之后,货币制度才开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