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钱币是几人民币?

司马亚芬司马亚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秦半两,即秦代的货币。中国古代货币,以铢、两、斤、担等为重量单位。一个钱等于二十四铢,重十八铢的四分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在统一了度量衡的基础上统一了货币。秦半两即是秦代通行的圆形方孔钱,也是古代最为人熟知的一种钱币。 秦半两的形制相当稳定,大小约重10克左右,外圆内方,钱文刻于方孔之中。“半两”指的就是每枚重量为1/2两(西汉一斤约合今天350克),而整个秦代的一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40克。虽然这种货币形状后世沿用下来,如宋朝的铜钱,但是轻重一直没有变过。

秦朝建立的郡县制一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直到清末民国初年。而这种半两钱作为秦灭六国后的统一货币,也影响了周边各国。汉承秦制,汉朝建立初期也同样行用半两钱。但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库充裕,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开始铸造大钱,也就是面额超过实际重量的货币,这就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和钱荒提供了可能性。东汉时期又开始铸造五铢钱,到了唐朝时期又恢复了秦汉时期的半两钱。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发,国家财政匮乏,政府除了征税之外,还开始铸钱补饷。所谓铸钱补饷就是把征发的军粮折合成金额让人民交现钱,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晚唐五代时期的货币贬值速度非常快。

到了宋代,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农业税收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朝廷对铸币的控制力大大削弱,民间私铸钱币的现象非常严重。宋朝的中晚期更是出现了钱荒,民众囤积居奇,官府束手无策。南宋朝廷甚至只能以铁器换铜钱,以工代钞。元、明、清三代基本上继承唐宋制度,实行钞汇本一体的货币政策。

耿金华耿金华优质答主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秦朝时没有“钱”,“钱”字是到了明朝时才出现的。秦朝时叫“泉”或“泉货”。“钱”字是金属之名,“金”旁;“泉”字是液体之名,“水”旁。但是这两个字又都可以成为货币之名。汉字发展到明朝时,二者才分开:“钱”为货币之名,“泉”为液体之名。

其次,秦始皇没有“统一币制”,“统一币制”是历史课本上根据马克思的“简单流通”理论生造出来的“伪史观”。秦始皇只是统一大国之内流通范围最广的“半两圜钱”,各地方国有的铜、铁、金、玉等货币可以并用。

再次,从出土的秦半两圜钱的重量及铭文可知,秦半两圜钱的重量有7铢、8铢、半两(12铢)、两枚合一两等,与战国秦圜钱和秦兼并的“山东六国”在秦朝时仍然流通的圜钱的制式和重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文字统一了。至于其面文“半两”,只是表示这枚圜钱是“以一两为单位铸造的一枚值半两的钱”,并非重量。否则,以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不可能将数以亿计的半两圜钱的重量误差控制在百分之五至十之间,也不可能有重不足半两的“大肉钱”出土。(在钱币界,通常称文字、图案高于铸范的为“大肉钱”)这就说明秦半两圜钱是承袭战国圜钱的,没有废除战国秦圜钱和秦兼并的“山东六国”在秦朝仍可使用的圜钱。

因为秦朝没有“统一币制”,所以秦朝没有“法定比价”,在各种货币之间也没有“法定比价”。那么,各种货币之间的市场比价是多少呢?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已经难以考证,但是从秦半两圜钱的出土情况与战国秦、楚、齐圜钱及吕、陈、赵、燕布的出土情况大致相当的情况,从秦半两圜钱的铸造量与战国“山东六国”各种货币的铸造量相当得多的情况来分析,当时秦半两圜钱的市值可能不大于1.25枚战国吕布、不大于1.5枚战国陈布和1.2枚秦圜钱。从出土的“半两”圜钱来看,重5铢至45铢的都有,一般为7铢至12铢,直径一般在2.5至3.5厘米之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