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竹雕笔筒值钱吗?
竹刻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远自商周,盛于明清,它以竹子为原料,竹子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它象征着“虚心”、“直节”、“清劲”和“幽雅”,文人以此暗合自己的思想节操,于是“竹刻”艺术应运而生了。到了明代竹刻在工艺品中已十分突出,当时以嘉定、金陵等地区最负盛名。金陵派(又称“京口派”)的创始者为濮澄,其竹刻艺术深得晋唐法度,刀工稳健浑朴、圆润流畅。嘉定派创始者为朱松邻,其弟子无数,形成一个庞大的刻竹家族,如其子朱小松、侄子朱三松等皆善刻竹,朱氏家族对嘉定派竹刻艺术影响很大。嘉定派的风格以精巧细腻见长,其刀法善于运用浮雕、镂空、圆雕等技巧,雕工玲珑剔透、精巧绝伦。
在民国初年,竹刻的收藏价值已为文人雅士所认可,收藏价值开始跃升。清代以前的竹雕价格更是连年攀升,成交价在100万以上已不鲜见。在收藏界有这样一句话:“木雕看艺,石雕看料,竹雕看皮”,竹皮年代久远后,表面会形成一层包浆,温润光亮,若竹皮自然开裂,则会产生美丽的纹路,称之为“冰裂纹”,这是判断竹雕价格的重要依据。清晚期的竹雕拍品,通常以数千元起价,若带有“冰裂纹”,则起价通常以万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