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发行了几版?
1948年,当时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严重,为了稳定物价,开始发行金圆券。规定金圆券和美元挂钩,一元黄金圆券=一美元。 由于当时的上海等地还广泛流通法币(伪满、日本占领区也使用)于是又发行了代用券用来过渡。这些代用券分为两版,有“正本”和“副本”,正面图案是孙中山先生像,上面印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和“国币券”字样;背面图案是花圈和“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一日印发”的字样。这版纸币在1947年到1950年间陆续发行,因为只发行了“副券”所以也叫“无面钞”或者“无面值钞”,因为当时主要流通的是银圆券(1948年发行)所以又叫“辅币券”。
随着国民政府的溃败和财政赤字的扩大,金圆券不断贬值。到了1949年底,金圆券的汇率已经由最初的1元金圆券等于1美元变成1亿元金圆券折合1美元。 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币券,同时收回各地发行的货币,包括前政府发行的货币。但由于历史原因(比如战争时期被日军侵扰而报废等等)以及当时新政权需要大量资金因而没能全部收回。从1948年至1953年,先后共有7次印刷发行的人民币(包含新版旧版,不同版别的钞票)。
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0月1日开始发行。在1948年12月1日至1953年12月23日,共发行了11种面额62种版别。1964年4月15日起停止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币从1955年3月1日起陆续发行,共有11种面值,16个版别(1角券分有、无拼音和深、浅水印4个版别,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券各分有、无拼音2个版别,其中10元券未发行)。1999年1月1日起停止流通使用。第三套人民币从1962年4月20日起陆续发行,共有7种面值,13个版别(角币有无“复字”和有、无拼音4个版别;1元、5元、10元各两个版别,其中1角、2角、5角、5元纸币、1角、2角铝币未发行)。
第四套人民币从1987年1月开始发行,共有9种面值:1角、5角、1元硬币,1角、5角、1元、2元、50元、100元纸币。1992年6月1日又增加了20元面额纸币1个版别。目前仍在市场流通。
第五套人民币从1999年开始发行,共有9种面值:1元、5角、1角硬币,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纸币。2000年10月16日又增加了20元面额纸币和1角硬币2个版别。目前仍在市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