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扁珠玛瑙多小钱?
珠饰是玉器中十分重要的种类,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就开始盛行。商周时期,珠饰的数量和种类增多,制作也更加精致,并有了多层联珠的组佩。春秋战国时期,佩玉组佩逐步完善,珠饰成为其中重要的部件,使用得更加广泛。自两汉时期出现一串珠饰仅用一种形状的情况,到唐宋时期,又开始出现多形组珠的情况并盛行,珠饰的品种、材质也不断增加和丰富,有金、银、玛瑙、绿松石、玻璃、珊瑚等材质。
清代扁珠串玛瑙钱
清代扁珠串玛瑙钱(局部)
清代,还出现了扁珠串玛瑙钱,就是用10颗玉珠连缀成圆形,中间穿缀一个“通”字方形扁珠,周围有9颗扁珠,由外到内形状依次为六边形、五边形、四边形等,珠子上雕琢小乳钉纹为装饰,这种珠饰形制规整,设计新颖,为清代所独有。还有一种是由9颗玉珠和金钱组成的钱串子,金钱上雕刻蝙蝠、寿桃等吉祥图案。
清代扁珠玛瑙多小钱由整块玉料琢磨而成,制作技法上采用浮雕加镂空,玉质晶莹剔透,雕琢精致美观。扁珠玛瑙多小钱从局部放大照片上看,雕刻乳钉纹饰的凹槽内呈现亮白色浆浸蚀点。玉器上出现浆白点,主要是在制作过程中受釉料或玻璃染色剂浸蚀所致,玉表面呈粉白、黄白或亮白色点状污渍,大小不一,与玉质沁色不同,不向玉内渗透。浆白点是玉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一般新工玉器没有浆白点。清乾隆时《古玉图考》中记载:“玉上受火久,银朱深入腠里,百洗不退,遇热气稍吐,遇冷气稍陷,故银朱斑有洼出深浅”。浆白点浸蚀原理与银朱斑原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