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什么书法集?
自秦汉以来,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两次小高潮,一次是东晋王羲之领导的“二王书风”的诞生,另一次高潮便是清代碑学的勃兴。清代碑学的兴起以金石学的发展为前提,从阮元提倡“北碑南帖”,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到邓石如、吴昌硕等人的创作实践,对后世书坛有着深远的影响。近代书家诸如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李志敏等都是在碑帖兼学的基础上自出机杼,卓然成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书法热”的再度兴起,碑学亦出现了第二个小高潮。以1983年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篆刻书法、刻字邀请展”为标志。这次展览是继建国以来的又一次集中展示了以书法为主的篆隶草楷行五体和以篆刻为主的“三石”刻字。这次展览的获奖和入选作品风格多以凝重古厚、雄强恣肆为主,而占较大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书法界的学习取法热潮。自此以后,各种展览、书赛等活动此起彼伏,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大展多集中在楷书、隶书和篆刻上,其创作取向绝大多数以碑拓为主,书风亦出现重大转变,使碑学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代书法的主流。同时,碑学者和帖学者也出现了水火不容的激烈争论,出现了所谓的“帖奴派”与“碑奴派”。有鉴于此,书坛贤达人士提出了“碑帖融合”的主张。倡导者认为:自帖学出现之后,历代有所建树的书法家长于帖学者居多,对碑学重视不够,对碑学所蕴含的丰富营养缺乏探索,碑学不振是学书者进步缓慢的原因之一,主张碑帖兼学、碑帖融合。当代著名学者徐无闻先生认为:“碑与帖,不是风格问题,而是在两个不同体系上发展起来的两支书风,碑帖的统一,是两个体系的统一,是把碑用帖的技法去写,使碑走帖的路,是把碑的营养纳入帖的机体,是帖的生命长青,而使碑获得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