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的青花价值怎么样?
清代康熙一朝,历时61年,是清王朝的上升期,政治上,平三藩,击沙俄,收台湾,西定准噶尔,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废俱兴。其文化则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西学也因传教士的传播进入中国。在这样一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背景下,瓷器的烧造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与清初的顺治朝和清中期的雍正、乾隆朝相比,其生产规模是最大的,产品质量是最高的,造型和品种是最丰富的,技艺也是最精湛的,而其成就在清代历朝中是最大的,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以其胎骨坚密、洁白细腻、青翠艳丽、料色纯净、点染生动、青花纹饰的线条流畅,分水方法的运用成功、绘画技艺精湛、构图巧妙而享誉世界,独领风骚。有人将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与明代中期正德朝的青花瓷相提并论,称其为“青花瓷器的最后一抹余晖”。清康熙朝青花造型的制作既有传统产品的仿古之作,更不乏创新品种异彩纷呈,而且形制多种多样,几乎包括了社会生产、生活用器以及陈设装饰器皿。这一时期青花装饰手法丰富,装饰题材多样,在人物画中有山水人物、历史人物故事、仕女等;在花鸟画中有松竹梅岁寒三友、花鸟草虫、水浒人物、鸳鸯莲瓣纹等;在山水画中有山水楼阁、亭台九重、渔家乐等;还有博古、八吉祥、杂宝、云龙、九秋、蟠螭龙纹、折枝牡丹菊莲纹图案和花卉瓜果纹图案等等;文字装饰既有吉祥用语,也有一诗一画装饰。由于青花瓷器制作工艺的完善,也为民窑在艺术手法上大显身手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装饰上,民窑青花从明朝晚期开始形成的主要特征,在康熙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笔法简练豪放,生动传神,装饰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在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远远超出“官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