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仙神器花钱值钱吗?
清中期八仙庆寿和合二仙花钱直径2.8厘米,厚0.2厘米,方孔圆钱状,材质青铜。面分三行“大清国造”“乾隆甲子”“八仙庆寿”11字,上、中圈四仙:张果老背着鱼鼓,踏履执杖翩翩而行;韩湘子仙仗横斜,玉笛悠扬;蓝采和斜背花篮,手持荷叶;汉钟离手执芭蕉扇,袒胸露腹。下圈另外四仙:铁拐李拐杖长须,葫芦作枕,仰卧一足,跷一足,怡然自乐;曹国舅手执云板正从龙马而来;何仙姑手捧仙桃,笑靥可掬;吕洞宾仗剑提葫芦款款而至,众仙皆作嬉游状。背分两行“大清国造”“和合二仙”8字,图案为和合二仙骑狮、乘鹿嬉逐于春梅柳月之中。
八仙是由八个来源于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的神仙经历了一个由单独仙人发展到群体再加以完善过程而形成的。八仙在唐代就已齐备,北宋时被道士迎入道教,南宋时成为仙侣游宴的固定群体,到元代逐渐神化、群体定型并流传到民间,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清代逐渐走向衰落。
在八仙群体形成的初期,成员尚未定型。唐代有五仙、七仙,北宋出现了六仙、八仙。八仙在流传过程中,成员虽多有不同,但铁拐李、吕洞宾却是常备的。铁拐李在唐宋已有记载,吕洞宾在宋时有传,二人皆因行侠仗义、济困扶贫的侠士风度和仙风道骨的形象而深得民间喜爱,所以,二人在八仙中影响最大,地位最重要。
在八仙的流转变迁过程中,其传说也由单个仙人的道教故事逐渐演化为以群体出行游赏、降妖伏魔与道教宫室无涉的民间故事为主,其神格也逐渐被民间世俗化、生活化。八仙的传说源于民间、立足民间、发展于民间,其原型多来源于现实,大都具有侠士风度、游戏世态的人间豪侠。这无疑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人格理想与审美情趣的化身,代表了受儒道文化影响的下层士子和广大贫民的生活理想,体现了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和惩恶扬善、济困度难的美好愿望,也是受传统儒道文化影响的普通民众人格情操和审美价值取向的折光反映。因而八仙传说受到下层士子的欢迎,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八仙的世俗化、生活化的特性,也使八仙的民间流传形式五彩纷呈,十分普遍。既有八仙宫观、八仙仙体的塑像,八仙窟、八仙桥、八仙阁等风景名胜,又有八仙桌、八仙床等生活用具;既有元杂剧、明清以八仙为主要内容的戏曲,又有木版年画、剪纸、刺绣等艺术作品;既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优美传说,又有广为流传的八仙庆寿神仙会道场法事。
八仙神仙会道场有文、武八仙之分,文八仙仅限于女子参加,武八仙仅限于男子参加,他们分别化装成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汉钟离八位神仙参加会道场和走街串巷的法事。八仙神仙会的成员为结义兄弟,他们拜八仙为“乾爸”,称“八仙干爹”。
八仙故事有单出折子,也有连本长篇。单本故事多表现单个人物的得道和轶事。连本故事主要反映八仙集体行动,其故事的中心情节是八仙庆寿神仙会。八仙庆寿神仙会源于道教的寿星会。寿星为星宿之神,为消灾延寿之神,道教尊其为福寿之神仙。元末明初张三丰在《玄帝孚佑帝君传》说:“玄帝修真于武夷山,寿圣帝君(即南极寿星君)悯其诚,常降于幔亭之上,张宴于碧桃之下,俾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