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红宝石是哪里来的?
清代宫廷珠宝的来源大致有贡纳、购买和进献等渠道。贡纳,是指清廷控制的疆域内指定具有产宝条件地区的官府要承担上缴御用宝石的差事。购买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清廷直接派遣专使南下采宝。清晚期国家财政危机,内库空虚,道(光)、咸(丰)时,甚至将内府收藏的宝石解往粤海关易价籴米或拨充饷银。一些宝石由此流散到市场。另一种,就是地方官员或宫廷采办人员自各地珠宝市场采买进京。如1792年,内务府养心殿的承办人前往北京东城珠宝胡同采买红宝石。进献指王公大臣向皇帝行庆吊礼或平时问安、降旨谢恩时顺便呈送宝石。一般以佩饰或顶戴宝石居多。如两广总督李侍尧向乾隆帝奉献的饰以红宝石的朝珠就达十挂之多,还有镶红宝石的金顶等。
清朝是古代中国拥有疆域最辽阔的王朝,除现在祖国大陆外,像西藏、新疆等地区都包括在清朝版图之内。其中,新疆除产有和田玉外,还出产有红宝石。所以,贡纳给朝廷御用的宝石,新疆也占有份额。1778年,清廷平定新疆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后,特将帕米尔高原东段出产宝石的“赤勒图”,即今新疆乌什县的托什干河谷,划归清朝政府所有。之后,新疆每年向朝廷进贡的宝石是“红宝石一百五十颗,黄宝石三十颗,翡翠十五片”。
贡纳进京的宝石,作为内务府造办处或各地如意馆的制作原料。制作完毕的成品,有的直接陈设在清宫内苑,还有的被赏赐给王公大臣。这些赏赐品,作为皇帝的恩赐,受赐之人一般是不允许转手的。但到晚清,国势衰落,王公贵戚为了解决生计,一些“宫里货”便开始被悄悄地拿到市场变卖。再有,清末一些王公大臣,为在朝廷站住脚或是谋取政治资本,不惜花重金购买宝石进献给皇帝。还有的人甚至用玻璃冒充宝石来进贡。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回北京后,为给参加八国联军侵华的11国使臣压惊,特意下旨命内务府用销熔内府收藏的“奇巧金玉宝石”仿制了一套“皇帝御用”冠服。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紫禁城后,部分清宫旧藏珠宝首饰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散落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