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为什么会有画的字?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简化字在古时候被称为“手头字”,指的是读书人在抄书时随手用的方便字体,不登大雅之堂,也不可以公之于众。《书断》中所说的“俗书”就属于这一类。因为是私人行为,抄书的人怎么简化方便怎么来,所以手头字的形态杂乱,没有统一的规范,后人认识起来很麻烦,也给学术研究带来诸多障碍,所以清代有人哀叹: “天下多一俗字,则天下多一僻字。”
清代学者认识到“手头字”的混乱性,都主张写正体字。但古时候的字很多笔画都很繁难,有的写起来费时费力,比如“灵”字在甲骨文中只有左半边,后来“灵”字的形旁和声旁“火”和“忄”都合并进了字里,导致“灵”字有三个“火”,写起来很麻烦,所以就有人用图画简其形,用一个上面是雨,下面是火的符号来代替。
《汉书·翼奉传》中“灾”字也是这样处理的。这种写法实际上是“画的字”,是正体字的草写形式。文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这些“画字”经过人们的认可也获得了文字的合法身份,不再属于“手头字”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