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田玉用坨工吗?
玉器加工的历史源远流长,坨工是清乾隆时期玉器加工制作的杰出代表,是古代制玉史上重要的一笔。坨工是在经过琢磨等工序初步制成器物雏形,使玉器外形初具形状后,利用较高速度的砣具切割掉多余部分而继续进行切割加工的一种工艺手法。古代制玉工艺并无“坨工”一说,它是当代玉文化市场中的行话,专指一种琢玉工艺。
清代和田玉采用坨工。古代的砣机构造极为简单,它由一个圆底圆顶的陶罐(或木墩)和一个碾轮组成。陶罐装上水,碾轮半浸入水中,下面用足踏的轮杆带动旋转,利用不同形状碾轮的周边或平面对玉料进行琢磨。现代电动旋盘的前身其实质仍为古砣机。碾轮的外缘包有解玉砂,其在水中高速旋转切割玉料,由于解玉砂中含有大量硅酸盐类,硬度较大,这样玉石在碾轮下被慢慢切割,所以,玉在古代又称为“石”。
由于受古代砣机技术水平的限制,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减小旋转时的阻力、节省工艺时间,以及因当时没有高精度的定位机械等条件的限制,所以琢玉时常将一些平直光滑的表面通过“铊光”的工艺手法打磨出来,这是古代玉器在制作过程中使用“坨工”的结果,在器物表面会形成特有的直线痕迹,这种线纹与刻划的线条不同,是在玉器表面留下的较窄较细的平行细直线痕,它不属于纹饰范畴,而是制玉工艺形成的特征。
古代使用砣工的方法有以下四种:平砣和斜砣,主要用于碾琢平面和弧面,并可碾琢出阳线、雕琢器身、器足;勾砣主要用于镂空和掏膛,有平口、斜口及鸡心口等;轧砣主要用于琢碾凹槽、转角,形成截面。
由于受当时制砣水平及玉料软硬程度的影响,古代玉器上常见到砣痕特征,因此,古玉之砣痕是任何新仿品所不具备的,它具有很强的鉴伪性。由于受制砣技术和玉料质地的影响,在玉器表面上会留有各种斜度和密度的线痕,并有“崩口”、“崩点”现象。
一般砣痕断面呈U字形或V字形,其断口、线条呈毛口、毛边状,这是古代和清朝琢玉特征。而现代仿品的“崩口”、“崩点”断面呈锥形、斜坡形,线条、断口很光滑、整齐、光亮,呈玻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