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熏炉有什么样式?
清中期至晚期的铜香炉,大体可分为3种风格样式:一为仿周、汉、唐、宋的铜香炉样式;二为宫廷陈设熏炉样式,器形宏大,造型稳重,镂雕装饰繁缛,注重色彩效果,尤重铸炉的鎏金、嵌金、镶银等装饰技法的运用,风格趋于华丽、繁琐、厚重,与明清之际官窑瓷器的装饰风格基本一致;三为民用熏炉样式,风格敦厚简练,古朴典雅,重视材质、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精美,以素面或线刻工艺居多。清代除皇帝祭祀及内廷陈设之用炉以铜、金、银制作外,文房及佛堂用炉也多以铜为主,兼用金、银、瓷、景泰蓝等。
清中期是宣德炉仿制的极盛期,无论官、私作坊均有制作,但风格较明朝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早期风格简练古雅,晚期风格繁缛华丽。总的来讲,清代仿宣德炉款识多,形制大,炉体厚重,足座宽大,饰纹华丽,与明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其材质多用黄铜掺以少量的金或铅,而明代宣德炉为红铜。其装饰题材有人物、螭龙、蟠虬、兽面、佛像、文字,以及仿商周及两汉青铜器形等。常见炉形有朝冠耳炉、朝天耳炉、桥耳炉、冲天耳炉、活耳炉、鬲式炉、筒式炉、三足炉、海棠炉、扁足炉、钵式炉、方炉、仰首卧兽炉等。常见的御题铭文有“子孙永享”、“万寿无疆”、“寿山福海”、“宣炉”等。
清代宫廷陈设用熏炉的造型大体与仿宣德炉相同,但无论形体还是纹饰,造型风格较前者更趋向于硕大、厚重、繁缛。其中以乾隆时期铸造的熏炉为上品,多为宫廷御用的大型铜器,其体积是仿宣德炉的两倍左右。足边及口沿往往饰以一周圆珠纹,腹下或錾或铸有仿古兽面纹或各式蟠螭纹,其间加铸浮雕龙纹,装饰极为华丽繁缛。清代后期的铜薰炉,与清中期风格大体相同,但制作较粗糙。
清代的文房及佛堂用炉,大体沿用明代宣德炉的基本形制,器形小巧、清雅。其造型风格与官作的仿制宣德炉和宫廷陈设用炉也有很大不同之处。首先,器形制作轻巧灵便,较仿明代宣德炉和宫廷用炉更接近于文玩。其次,更注重材质的精美和制作工艺的高超,装饰图案小巧玲珑,工艺精湛,达到了炉面光亮、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的效果。如镶嵌金银胎饰,饰以人物、山水、楼台、花卉等。
清晚期的香炉,基本承袭了清中期宣德炉的造型风格,无论仿宣德炉、宫廷陈设用炉和民炉,大体已没有差别。在造型风格上,仿宣德炉有清宫御用的大件铜香炉样式,也有民间常用的造型,后者与清中期宣德炉大体相近。宫廷用炉的造型风格亦没有突破清中期原有的风格,只是在造型、装饰、工艺上略有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