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小铜器如何辨别真假?
清代是景泰蓝制作工艺高度发达,且精品辈出的阶段,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制器物胎薄,掐丝清晰流利,磨得平整光滑,图案花纹清晰鲜明,釉质纯净、润泽,色彩丰富,有红、浅绿、深绿、宝蓝、天蓝、白、藕荷、黄绿、墨绿、香色、酱色、浅紫、明黄、紫红等,色彩搭配对比度极大,艳丽异常,又不失稳重,其磨光工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到了清晚期,景泰蓝的磨制工艺逐渐退化,打磨不再那么仔细,整体纹饰显得有些粗糙,且制作技术良莠不齐。
清代,铜胎画珐琅的技术也达到了顶峰,器类繁多,制作精细,尤其是其浅淡色的使用,鲜嫩悦目。到清晚期,乾隆末年到嘉庆年间,由于国力渐衰,铜胎画珐琅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乾隆朝相比已大大退化,从器物釉彩、花纹装饰上即可判明。
在鉴别此类艺术品时,还要仔细观察器身上的款识、印章是否清晰自然,必要时可以翻看器底和铜质裸露处。造假者往往对这些地方的作旧不够重视,如器物上有红铜部分露铜处呈现暗淡黑紫色,而细小隐蔽的地方还呈亮色,说明此器新旧部分未经同时氧化,应为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