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淡然斋紫砂壶仿品吗?

余耀华余耀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乾隆时,紫砂壶工艺空前发展,各种造型、各种装饰的紫砂壶应有尽有,而仿历代的陶瓷品也成为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传世的仿品有仿战国青铜壶,仿宋代建窑天目釉,仿宋汝、官、钧窑等,制作得十分高超,与真正的宋代釉十分相似。此外,还仿造宜兴明代早期名家壶,这时期仿陈鸣远的最多。仿“鸣远壶”,传世品以“一粒珠壶”数量最多,其特点是壶矮而鼓,高足,圆形或四方形盖,圆或方盖钮,流短而上翘,把为倒耳形,用印有篆体或隶体的“陈鸣远制”扁圆或长方印。造型逼真,制作极为相似,没有一定的鉴别知识很难辨别。由于明清两代仿古之风的盛行,许多仿商、周、秦、汉的陶、瓷、玉、铜器甚多,有的与真品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藏家在收集紫砂壶时应该认真去辨别。

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有一批仿制前朝名家紫砂壶的高手出现,如邵二泉、裴石民、汪宝根等,专仿陈鸣远、惠孟臣、杨彭年等紫砂艺人的壶,但仿品与真品很容易辨别出来,因为真品壶底款识很小,而仿品壶底款字距离大、笔画粗糙而歪斜,没有真品的挺拔之感,而且在造型上也显得有些粗俗,所以很容易鉴别。嘉庆、道光时期,除专仿名家砂壶外,一般民间艺人对前朝的“文房清具”也很感兴趣,他们仿制了许多像生紫砂工艺品,如仿木、仿竹、仿铜器、仿漆器等,也有仿高洁的莲花等。

清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年),紫砂壶进入衰落阶段,名家极少,流传下来的大多是造型简单、制作粗糙的紫砂工艺,但也有为数很少的仿制品传世,制作比咸丰、同治时期要精致,在仿制技艺上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汪宝根仿制的“东陵瓜壶”,壶身有阳文“孟鸿臣制”印,造型、款式与真品极其逼真,一般较难区分优劣。同治时期,张权所仿制的紫砂工艺品水平也很高,如“梅干壶”、“莲子壶”、“梅干笔筒”、“莲子笔筒”等,在造型、款识、色泽上都与原来的十分相似,很难鉴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