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戴的帽子叫什么?
冠帽为清代男子重要的服饰。其样式繁多、制作考究,从清初至清末变化十分剧烈,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礼帽。包括朝冠、吉服冠、燕冠。
朝冠为正式朝会时戴,皇帝和近支王公大臣戴的朝冠为貂纱制,顶缀饰有“正龙”的“亮顶”,后檐缀“升龙”,冠后垂有4条缨。皇帝朝冠上的“正龙”、“升龙”及“缨”用“镂金”,王公等人的朝冠饰件分别以“镂金”、“平金”、“彩绣”制成。
吉服冠的“亮顶”及饰件在质料上与朝冠同,而冠后无“升龙”,“缨”也缩减为3条。
燕冠(又称暖帽)用于礼服。为冠后上部有护耳的暖冠,无后檐也无“缨”,其余均与吉服冠相同。
二是吉帽。主要用于从祀、卤簿和行亲等吉礼。
在质料上皇帝的用“乌纱”、“镂金”制,王公大臣则以“紫缎”、“平金”加“彩绣”制作。冠后“升龙”、“缨”、“亮顶”皆无。这类帽还有一种冠后有“暖耳”的暖帽,称为“燕吉”。
三是便帽。便帽又分素帽和便暖帽,前者有红白两色,后者在形制上与朝冠相似,唯质料不同。
四为御寒之用,主要流行在清代前期的风帽。为全包帽式,有“素缎”和“紫缎”两类,冠后缀红里黄边的护耳,耳上加“亮顶”。
以上四种冠帽的“亮顶”在初期的质料为金质,并有花纹,后期变为素顶,用金、宝石、珊瑚、玛瑙等制作,按官职品级分为红、珊瑚红、蓝、白、粉青、冲色、素金、镂金八种,来表示官位等级的尊卑。王公大臣的冠帽颜色有“紫、蓝”两色。王宫宗室和外省王公大臣的颜色有区别,“紫蓝”二字各有深浅。
清代男子的便帽主要为长筒软帽,俗称“瓜皮帽”或“小帽”。制帽时先按帽筒弧度将呢或缎裁成帽筒料,而后在其上加一帽顶和顶缨制成。初期的帽顶为红黑白三色,后期变为红顶子和青金顶子。
清朝男子除戴各种冠帽,胡须也十分讲究,上自皇帝,下至王公大臣均留胡须。清朝初年男子蓄满式“童子”髭须,即不剃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