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窑矾红是珐琅吗?
清代将矾红的使用称为“洋红”,有和“青矾”的对应含义。“青矾”,又称“绿矾”,是蓝紫色晶体,是制造铜绿的原料。洋红传入中国之初,是在外销的“广彩”中使用,作为珐琅彩的色料之一,雍正六年才传到了景德镇。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景德镇产红有矾红、朗红(郎红)……朗红为未熟之矾红,红中略带紫色。”《景德镇诸记》又云:“造法器釉水,其为红者日‘霁红’,乃仿宣红也;有宝石红、牛血红等上色者,日‘郎窑红’。”可知“青矾红”也是洋红的别称,“青矾”“红花”,有别于中国传统颜料紫红、朱红。“郎红”不是郎窑发明的釉色,而是以豇豆红的工艺烧造郎窑红瓷器过程中出现的釉色。
综上所述,可知传统矾红和广彩、珐琅彩使用的洋红是两种不同的颜料。“郎红”是一种颜色鲜红的高温铜红釉,而不是铁红颜料。但是,由于“郎红”烧成温度很高,釉流动较大,器物口沿往往呈色浅淡,器底釉厚颜色最深,有的近黑色,因此被称为“满口莹白,盖底娇红”。
郎窑烧造的铜红釉,由于对温度和气氛要求很高,烧成品率极低,所以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因而非常名贵,有“有色而朗,有釉而光,有迹而花”之说。郎窑红因其烧成方法类似豆青釉的豇豆红,颜色深浅不一,有深红、浅红、暗红,都属于郎窑红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