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康熙年制瓷器吗?
清初康熙年间,政治上出现了“圣祖中兴”的局面,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包括制瓷业在内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呈现出空前兴盛的局面。景德镇民窑在一度遭到破坏后也得到了恢复,清政府又先后在景德镇设御器厂和官窑厂,御窑和民窑各得其所,互不妨碍。康熙朝前期,御窑生产情况不甚景气,至康熙十九年(1680)烧制了第一批御窑瓷器之后逐步走上了正轨,并使产品质量得到了根本改善,烧造数量不断增加。
康熙一朝长达61年,前后制瓷质量有较大区别,康熙前期仍沿袭明代和顺治年间的风格,造型品种不多,釉色以单一色釉为主,青花质量不如后期。康熙中期以后产品造型增多,形式多样,新颖别致,胎体质量精良,清秀玲珑,民窑青花在商品经济大潮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刺激和推动下异军突起,绘画技艺高超,装饰题材广泛,独占鳌头,独领风骚,出现了“料客”、“珠山八友”等一大批著名艺人,粉彩、珐琅彩作为皇家御用品种也应运而生,釉色品种极为丰富,无论窑制或民窑均取得了突出成就,达到了历史高峰,代表了清代制瓷的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