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胎瓷器是什么时期的?
清初为了弥补成批生产的大件器物的造型和色泽缺陷,匠师们研究出一种接胎技法。就是把有缺陷的胎体(釉前)切去一部分,再选一个同样切去一部分的没有缺陷的胎体,合上后经素烧或釉烧,接头处紧密无隙,毫无违和,使原本有废品可能的器物,变成合格品。如传于后世的清康熙大盘、尊、瓶、缸类大件器物,有的就是采用接胎法制作的。在盘下腹或器物上部,下部相接或在腰部相接。釉烧后,仅在衔接处可见深褐色的痕迹,通常叫做“接缝”、“接胎线”、“接痕”。
过去古董行把它叫做“拉克头”、“拉茬”、“拉碴”,是由于两部分胎体的瓷泥在拉坯时旋转方向不同,在合胎时纹路不对致使釉烧后呈粗松的深褐色,故有此称。由于接胎工艺精湛,有的很不易看出,尤其在灯光照射下,接胎处由于光线反射,几乎看不到接胎痕迹。但若从反射的白色光处仔细观察,还是可以见到一道褐色线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