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寿字银碗是做什么的?
清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以番制番、以蒙治蒙、以回治回、以苗治苗”的政策,一方面“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保留少数民族自己的内部事务管理权;一方面笼络、收买有实力的上层分子,“予之尊位,厚之优礼,不计虚名,不用小数,俾其感激怀德以助政教而服远人”,使其感恩戴德,在思想上、政治上、宗教上服从中央政府。清代银器中,用于赏赐银器甚多,寿字碗就是其中之一。
银碗以精白银为原料,采用锤击成型,錾饰纹饰的制作工艺。造型规整,制作精良。以寿字纹饰为主题造型,纹饰图案构思巧妙,工艺精美。采用浮雕,线雕,镂空等多种工艺手法,刀工娴熟流畅,纹饰线条清晰,是清银器中的优秀作品。这类银碗,有五寿碗、七寿碗和九寿碗。一般内壁均錾刻有“寿”字纹饰,外壁纹饰则相对灵活。主要流行于乾隆晚期至光绪中期。
其形制比较规整,高五到九厘米,口径在九到十二厘米之间,底径在五到七厘米之间,足边较宽,碗壁直而薄。纹饰一般以福寿、吉祥、喜庆为主题。器底有阴刻“寿”字,或“纯”、“纯一”、“纯一堂”等楷书款识。除碗外,还有寿字盒。
清代是我国银器制作的高峰期,工艺成熟,制作精美、产量空前。银器不仅在宫廷和达官贵人、富豪之家使用,还通过对外贸易和赏赐流入国外和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存世量较多。特别是清末,由于币制改革,大量的银锭由库房中流入民间,用以制作日用器皿,清末银器的数量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