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碗跟明代完有什么区别?
清代早期永乐、宣德、弘治、正德四个盛世时期生产的青花瓷,所用青料均来自西亚的苏麻离青,所生产瓷器质量精美,胎质细腻、白净、厚实,底足多有粗砂;成化年间御器厂生产的青花,所用青料为江西乐平平等窑产的陂塘青;嘉靖、万历年间则以回青为主;道光以后以国产料珠明青为主。由于不同青料的发色,以及受火程度的差异,则导致各时期的青花瓷在色泽上的变化很大。
明代青花瓷以永乐、宣德年间制作最为精美,用进口苏麻离青料,高铁低锰,色泽深沉、艳丽、凝重、清透,往往出现黑疵斑点,积釉处有蓝黑的晕散现象,具有水墨画般的艺术效果。霁兰釉下用白色泥堆起纹饰,使纹饰突起,使器釉面产生凹凸感,俗称“青花堆粉”。成化年间青花用国产陂塘青料,低铁低锰,色淡,蓝中泛灰,俗称“淡抹青”。或以釉下青花作轮廓线,釉上填以各种颜色,称青花五彩。色调柔和,细润清雅,小巧玲珑。“成化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多写在器物底足外,也有写在器里足沿上的,有的六字二行横款写在器物口沿下。成化青花瓷历来有“千金难求成化瓷”和“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成化瓷十分名贵,清三代仿品极多。
弘治、正德两朝多为民窑,青花料用平等青料,发色浅淡,釉面青白,器物施釉丰厚、肥腴、滋润,釉面有棕眼。器物多为碗、盘、瓶、炉等,琢器多为砂底。纹饰有龙凤、人物、婴戏、折枝、缠绕等花卉和鱼藻纹、阿拉伯文等。款识除“正德年制”年意外,还有大量的吉祥款识。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为明代瓷器生产的后期,青料用回青,发色浓艳,蓝中偏紫,施釉肥厚、莹润光亮,偶有橘釉。嘉靖、万历两朝瓷器在制作工艺上比前朝粗糙,胎体厚重,修胎不够规整。器物多为大件,装饰繁琐,画面拥挤。嘉靖青花瓷上多以道教色彩的八仙庆寿、八卦、福寿字等为装饰,具有晚期装饰特色。民窑器物中多为日常生活用具,盘、碗较多,瓶、炉、罐次之。瓶、罐、炉等琢器多分段粘接而成,在颈部与腹部相接处有一明显突起的痕迹。纹饰粗率,笔法草率豪放,以人物、花卉、动物等为主,画面生动,生活气息浓郁。隆庆朝历时很短,故传世品少,多与嘉靖朝的青花瓷相似,款有“隆庆年制”字款的极少。
总体来看,清代青花瓷的胎比明代紧密、坚硬、白净;釉面玻璃成分强,少有气泡;纹饰较明代柔和,色彩艳丽。青花器是清康熙朝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继承了明代传统青花的技术,青料最初沿用明代的回青、石子青料,发色呈深蓝色,色浓而带紫黑;中期时用云南的珠明青料,发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青花出现“青花五彩”、釉里红以及青花加紫、青花加金等品种。器物以瓶、盘、壶、罐多见,造型丰富,式样繁多;装饰手法多样,绘画工细严谨,构图严谨丰满,层次清晰,具有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的艺术效果。款识以“大清康熙年制”的两行或三行楷书款为主,楷书字体端庄工整,民窑也有写干支纪年款和堂名款的。
雍正时期青花瓷的造型、纹饰,是历史上仿古最盛行的时期,仿明宣德青花瓷效果最佳,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器物制作精细,青花色调幽静、艳丽,线条流畅。在装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