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如何辨别年代?
从造型胎釉鉴别
造型是鉴认古瓷的主要依据。各个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审美观的发展变化以及烧造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制瓷艺术上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因此,我们鉴认古瓷时,首先要对不同时期的产品的造型有一个较全面、较清楚的了解。例如,唐代的典型造型有带盖的海棠式盒、五足盘、仿皮囊的穿带壶、“饼足砲”壶以及短流、广腹的执壶等;五代的典型造型有鸡冠壶、凤头壶、虎头流高足把壶、圆唇浅腹长颈缸、多棱长颈瓶、长颈胆式瓶、凤头龙柄壶以及束腰平足碟和盘等;宋代的典型造型有瓜棱式注子、注碗、胆式瓶、梅瓶、折沿盘、椭圆盘、鱼盘、圆洗等;元代的典型造型有把杯、高足杯、花口盘、敞口或折沿菱花口盘、环耳瓶、鱼篓式宝瓶、硕形荷叶盖罐等;明代的典型造型有茶壶、鸡心杯、圆足碗、高足杯、敞口尊、天球瓶、抱月瓶等;清代的典型造型有凤尾尊、双如意耳连托缸、三足砚台水盛、象腿瓶等。当然,一个朝代不可能只有几种典型造型,仅就各代最常见的造型而言,如清乾隆以前器与清乾隆以后器。
胎体也是古瓷鉴认的重要依据。例如,从北宋晚期到清末,官窑器和景德镇的民窑器的胎,都使用了高岭土。特别是官窑器,都选用了上等的釉浆和极细的高岭土,因之在成型时,器物的胎和釉,都比同时期的民窑瓷胎(即非高岭土胎)坚致。
由于各地原料成分不同,成瓷后的胎质,不论是显色和内在的分子结构,都有明显的区别。如河北曲阳定窑、河南临汝汝窑、陕西耀州窑、四川广元窑、山西浑源窑、浙江的越窑和龙泉窑等北方和南方的各大窑场土胎,都是用当地原料,成瓷后的胎色有火石红、褐色、土黄、灰色、灰黑色、灰白色和白色等。
釉也是鉴别古瓷的重要依据,釉也是各地区所烧制,成瓷后的显色和内在分子结构都有区别。特别是由于施釉工艺不同和窑内气氛不同,釉的显色更是区别很大。例如:北宋汝窑天青釉,南宋官窑粉青釉和仿青铜器的绿釉,耀州窑月白釉,定窑绿、紫釉和孩儿红,曲阳北岳窑酱红釉,陕西铜川耀州粗瓷窑的黄、绿、白三色单彩釉和多色印花釉,四川广元青瓷和黑瓷,以及广西容县、忠县的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和明清的祭红、豇豆红、霁蓝、天蓝、窑变等,都是在各地的特殊原料和成瓷工艺下烧造出来的。
除个别朝代造型特殊外,一般地说,明以前的器物造型给人以清秀柔美之感;清三代的器物造型,给人以庄重大方之感;晚清器物造型则给人以纤细无力感。明以前的器物胎体给人以粗疏浅薄之感;清三代的器物胎体给人以坚密肥厚之感;晚清的胎体给人以细密轻薄之感。明以前的器物釉色给人以温润莹澈之感;清三代的器物釉色给人以凝重老辣之感;晚清的釉色则给人一种肥亮稚嫩感。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在鉴认古瓷时,达到大体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