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瓷器为什么这么新?
传世品是指历代被藏家长期妥善保管流传到现在的古瓷器。这些瓷器平时少有外人过目,仅在藏家(特别是王公贵族)的深宅大院或密室内赏玩,见不到阳光,更接触不到汗渍、水污等,器物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其釉面能保持原有的亮光。解放后历次“上交”和“征集”的古瓷,大部分是传世品。
出土品是指古陶瓷器物在历史上因各种原因被埋入地下,一直深埋到建国后历次文物考古发掘后重新面世,也包括少部分在历史中经过发掘未及时入藏博物馆而被当地民家保留流传到今天的器物。
传世品与出土品在釉面状态、土浸锈斑、器物完整性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其鉴别特征是:传世品的釉面保留着原有的光亮(呈“宝光”状态),釉面无明显磨损,釉面有汗浸斑点(呈鱼子斑”状)。而出土品的釉面均丧失原有亮光而包浆模糊,釉面普遍有磨损现象,釉面有土浸锈斑(锈斑下有硬皮层)。此外,出土器一般多有残损,特别是南方酸性土壤中出土的古瓷,绝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了,即使全品也有可能在出上过程中造成崩口、掉釉等残伤。
应该正确地认识传世品与出土品的鉴别要点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总体上看,传世品与出土品之间有着明显的瓷质釉面特征区别,在鉴定中一般不容易造成失误。但是必须指出,某些特殊情况会造成某此传世品与出土品之间在釉面特征等方面呈现相似之处,例如:某些传世品(特别是清前期以前的古瓷)在出土前长期处在地表表层或地表水中,造成器物上布满铜锈状的锈蚀层,经适当人工处理除去锈蚀层后,古瓷的釉面仍失去原有的亮度,呈现出土品的特征。再则,部分历朝皇家窖藏或宫廷深院中埋葬的古瓷,出土后瓷质釉面仍接近于传世品之特征,与正常出土品的特征相距甚远。所以,古陶瓷鉴定工作者不但要熟悉常见传世品与出土品的特征,还要注意掌握这两类物品的特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