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珍珠地瓷器吗?
珍珠地,是唐代的一种装饰工艺。其方法以模具印出装饰纹样,再在花纹留出的空白处用锥具剔划出小凹点,施黄釉后,青灰色的花纹图案上点缀着金黄色的细小网点,远看犹如无数颗细小的珍珠敷于其上,故称为“珍珠地”。
珍珠地工艺可用于三彩器的装饰,也可用于白瓷、黑瓷的装饰。唐三彩中以珍珠地为主要装饰手法的作品有枕、瓶、罐、砚、灯及动物像等。黑釉珍珠地瓷器已知有安徽寿县窑烧制。白釉珍珠地目前仅见于安徽淮南窑。淮南窑白釉珍珠地罐上施有剔莲瓣纹,罐外腹施釉,内壁及罐圈足内部分露胎。纹样除莲瓣纹外有忍冬纹、飞鸟纹及折枝花卉等。
辽代仍沿袭生产,陶瓷工艺水平有所提高,产品种类亦有所增加,有瓶、盘、缸等器物。陶瓷胎骨与修坯已相当精细。釉面有白、黑、黄、绿等色,装饰图案多用莲花、牡丹和宝相花,题材较为集中。
景德镇在五代时也曾烧制过珍珠地。出土的有以珍珠地为装饰手法的瓷枕,枕上剔有四组折枝莲花纹,枕面边沿剔饰一周水波纹,枕侧面施黄釉,背面素面,无釉,露火石红色胎。纹样主要有莲花和水波纹。1987年陕西后梁王建墓出土的四件珍珠地瓷器,系辽代进贡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