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什么国?
瓷器,英文是china,因中国的英文也是CHINA,所以有人讲瓷器是中国国粹一点也不过分。瓷器,又称瓦器,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它是一个由器物——餐具,到装饰品、艺术品的巨大飞跃,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才开始烧制真正的瓷器。
但成熟的青瓷直到东汉晚期才出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瓷器的初创和成长时期。瓷窑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以浙江为核心的越窑体系。
隋朝开凿大运河,结束了南北瓷区间隔绝状态,推动了我国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南北瓷业相互借鉴,相互竞争,进入“泛越窑”时期,使青瓷的质量达到最高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各式莲瓣造型瓷碗。唐代中期,出现了一种以浅色釉装饰黑瓷的瓷器。由于产地在河南,人们称之为河南绞胎瓷。它以黑白两色瓷泥做原料,将黑泥与白泥揉和成絮状,拉坯成型,成型后再经高温烧制而成。
唐代由于釉料中所含铁质的成分不同,因此北方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列,南方则出现了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列,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同时,在邢窑白瓷的基础上,又派生了黄釉瓷。到了五代十王朝,吴越王钱�u统治的浙江地区越窑青瓷水平达到巅峰,成功烧制了著名的“秘色瓷”。
从北宋开始,中国瓷器制作进入了百花齐放和快速发展的阶段,先后形成了汝、官、哥、钧、定五大窑系。宋代各窑系之间竞相发展,青白红黑黄各色瓷器不断涌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瓷种,如刻花玲珑和卵白釉瓷也在这一时期崛起于江湖,特别是景德镇的青白釉瓷发展空前,远销海内外。
由于制瓷业的繁荣和宋朝统治者对艺术的偏好,在宋徽宗赵佶(1101—1125年在位)时期,政府在汴京(今开封)设立钧陶官坊,仿照汝窑的风格烧制钧瓷。宋徽宗的当政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对艺术的热爱,使中国制瓷技法的成熟和风格的形成有了一个飞跃。
到了金、元时期,北方的制瓷水平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特别是河北省曲阳定窑、山西东南部的霍窑、河南省临汝的宝丰窑生产的“乳浊釉”瓷工艺,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钧窑在这一时期名声大噪,其产品釉色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艳丽绝伦的釉色闻名于世。此外,淄博窑、当阳峪窑亦享有美誉。元与南宋对峙,使江南地区制瓷业的发展受到抑制,景德镇成为朝廷的“浮梁瓷局”,专门烧造御用青白磁。元代时,烧瓷原料配方经过改进,原料中含铁量比宋代低,提高了瓷胎的白度,釉色变得莹润透亮,装饰也更加讲究。
明、清时期是瓷器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和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官窑遍布各处。清代中期,粉彩的盛行曾使珐琅彩的制作一度中断,至乾隆时期又再度恢复了制造。随着清代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发,民营瓷场日益增多,制瓷中心迅速扩大,品种和釉色增多,青花与五彩争奇斗艳,形成了多彩多姿、万紫千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