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天如何书法?
说点题外话,我最近看到很多书法评论文章都是“某某书家作品赏析”或者“某某法帖的临摹要点及心得体会”之类的主题性文字,其实这是非常业余的表现。 真正的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的研究者对经典作品的评析往往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展开论述的,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字、一个笔画、一种章法,也可以是一个观点一个思想,甚至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词,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笔意潇洒飘逸,遒丽天成!”……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常常在碑贴介绍中被用来概括整个作品的风格特征或精神内涵。但往往就是这么一句话就足以让读者把握到整幅作品的精神面貌乃至其艺术成就之所在了。所以说真正好的书法作品是没有太多废话的。 言归正传,对于《岱宗夫何为》这幅字的评价,我的看法是:第一,它是一幅很优秀的刻石;第二,它是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当然颜体的代表作太多了);第三,它的地位远不如其父颜杲卿的名作《常山太守颜公碑》,也逊于颜真卿的其他作品以及同时代其它大家的经典之作。
从颜真卿的传世碑刻里选一幅来代表其最高的创作水平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毕竟他本人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优质碑刻作品,而选择哪一件作为标准答案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了——但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而已,希望不要有人跟我较真……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选择《多宝塔感应碑》而不是《颜勤礼碑》,因为我觉得后者在笔法上存在一些缺陷。
现在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岱宗夫何为》这幅字的艺术特色。 我仔细研究了《泰山经石峪》拓本,发现原作的字体大小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也就是说有些字的笔画粗细是不太一样的,比如“人”字有的笔画粗些,有的细些,这种粗细变化使得每个字的轮廓都显得比较自然饱满,而不会显得过于呆板,所以原碑应该是比较符合“大篆”的特征的。然而现在的刻石已经将所有的笔画都刻成了均匀一致的粗细了,这明显是将小楷书入了大篆之列,这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古人造字的本意,从而削弱了原作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关键是刻工们还犯了一个更加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们竟然把原碑中某些字里的笔画给刻错了!比如说最右侧的“可”字的最后一笔就被刻得完全走样了,还有左下侧第二个“为”字的第一笔被刻成了竖弯钩,等等等……这样的错误实在是非常不应该的!要知道古代的书家们为了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化为墨宝,在书写时可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去揣摩每一个字的形与神,他们绝不可能允许别人对他们的作品做出这样离谱的改动。因此这些错误一定是出自那些粗鄙的工匠之手。由此看来,刻石的作者极有可能是当时的官员而非书法家本人的手笔。 我认为《岱宗夫何为》这篇作品的气韵也不是很好,虽然其中有些字看上去颇为流畅飘逸,但整体却给人一种僵硬滞重的感觉。另外有些地方的笔划不够清晰,尤其是右边的部分,看起来就像是被人随手涂抹过一样。我认为如果能把这些地方重修一遍的话,那么整幅作品就会看上去更加完整美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