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书法怎么写?
《弘毅篇》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为北京大学1932年建校三十周年而写的纪念文辞,全文分为“前言”两部分和七项内容组成。 《弘毅篇》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对人才的标准、对青年学生的培育要求和期望;指出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方向不是传授知识,更不是培养技能技巧,而是陶冶德性,养成健全的人格。为此要打破旧学制的束缚,使教师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学生也有选择的余地。同时还要实行学分制和选科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修课程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干。 《弘毅篇》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对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 对人才的评价标准 “夫所谓大学者,不但谓有其地,有其形,有规模之大而已也;尤谓有人才之盛也。” 要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光有好的校园和条件设施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有大批的人才。因此,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这是蔡元培先生创办北大的基本思路和出发点。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北大所追求的呢?他引用荀子的观点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个“几希”就是“人为”之道。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有道德规范、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约束,成为社会文明的一分子。所以他说“吾辈当守此‘几希’,以求永久之人格”。这里“人格”的含义有两层含义:一是做人的道理或准则;二是由内在的人格修养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精神风貌。
二.对人的教育和塑造
“欲知博雅之义乎?曰:‘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者也。学者,观乎史传,及诸子百家之说,则能博矣;审乎昔贤之论辩,而后能慎思;穷理尽性,而无所疑,然后能明辨;躬行实践,而无所难,然后能笃实。然则学问之事,本即人生之事也,不可离矣。” 这几句话集中体现了蔡元培关于教育的基本观念。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更是人生的必修课,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中;教育是教人做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和技术培训,所以要培养学生“明辨”“慎思”的能力以及“躬行践履”的品德和能力。而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制度。
(一) 打破学年制和修课制,实施选科制。
传统的学年制是以年级为单位的教学安排方式,而选科制则是以学科和专业为单位的学生选课方式。这种形式不仅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且还利于因材施教,更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选科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便于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爱好和优势来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科目和内容。
(二)破除教授“上课、教书”的旧习惯,让教师在学术研究上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最终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