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错版有收藏价吗?
这个……真没有专门给“错币”的定价准则。 有兴趣看看一些比较特殊的,我整理一下以前发过的帖子好了—— 先说一点,我的意见仅供参考,不是权威,不保证正确,也不负任何责任。
先来看两张钞票(图) 这两张分别是第四套人民币10元券和第四套人民币50元券。两版币的区别在于,第一套人民币使用胶印印刷工艺、第二套人民币使用的是凹印印刷工艺,所以从正面看过去,二版的印刷墨迹要比一版浅淡许多;而这两张钞票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在钞票的正反面均出现了错误! 这个错误的性质属于“漏印”。即,印钞厂在生产的时候,忘记印某个数字或者文字了。
这种错误其实很常见,比如我们常见的一些商品的外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就是手工灌装的,偶尔也会出现没灌字或者没灌数的情况;再比如前几年国内炒得火热的“错笔币”,那都是错的离谱而有趣的。 相比之下,上面这张50元券的“错版”就有趣得多:这个错误是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多了一个“人”字。
如果仅仅如此的话,这枚钞票的价值可能就不算很高,毕竟“少一个汉字”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可是会被砍头的重罪……但问题就在于,这枚钞票的“折痕”明显是有意的! 从图中可以看到,这张50元券的“错版”“正背两面”都有一条清楚的折痕。这证明这张钞票经过特意折叠过,而一般公众是不太可能做到把钞票揉成一团之后再展开的。所以这张“错版”的性质就有点像是“测试币”——也就是印制完成后,工作人员发现错误而做下的标记,用来检测纸币是否合格。这样的货币,俗称“试样票”。虽然这种“错版”比较少见,但是确实有一定价值的。
以上两种都属于“因错误导致币面上出现缺损”的情况,价值取决于缺失部分的数量与形状。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制版的问题而导致币面上出现多余的标识或图案,这样的情况更加有趣——因为这意味着钱没了,但是还多出了点其他的东西…… 这个错误是1962年第三套人民币中的2角纸币出现的。这种纸币的正面中间偏右位置有个面值的数字“2”,但是这个“2”的大小、造型跟其他的阿拉伯数字不一样。这是因为在印刷的时候,机器的滚筒压过了印板一次,使得所有的“2”都变成了“异形2”——实际上应该叫做“错版币”。除了2角纸币以外,这种“异形2”在1980年和1990年的2元纸币上也有出现,只不过数量较少。 如果说以上的“错版”都还算是较为常见且价值有限的话,那么下面要讲的这张“错版”那就相当有价值了——因为一张好品的无漏印、无瑕疵的1949年版人民币1000元券(第二套人民币),价格起码在上万元。而且这张钞票还是连号的!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相当的有意思?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寻宝传说”,那里会有更多关于“宝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