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如何练书法?
王羲之一生,除却幼年、青年时期在卫氏门下受教外,其余时间皆处于游历之中(东晋门阀士族制度下,世家大族的子弟大都如此),于各地结识贤达名流,或为官场之友,或以文结情,甚至以字定亲。在此期间王羲之亦得见当时一众书法家所留下墨迹,对其影响自是不言而喻。当然他真正被世人所称道则源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举行的一次兰亭修禊活动。此次活动的中心人物是当时权倾天下的大书法家谢安谢太傅。而王羲之则是作为谢安之弟谢安石之婿,也就是谢安的连襟参加此次活动。在此次活动中王羲之与当世诸多才俊交游讨论,并即兴挥毫作《兰亭集序》,其书“天质自然,丰神盖代”(《书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自此其书法造诣为更多人所知,名动天下。
王羲之幼承家学,又兼有谢安等名师指教,加之其本人又喜好书法,故此其在年轻时便颇有才华。但其真正的成就则要归功于他在游历时对前代以及同时期书法家的作品进行的大量观摩学习。《宣和书谱》曰:“凡唐诸名家、近代善书之人皆能习之." 可见其对唐代以及近世的著名书法家如唐太宗李世民、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曾研习过。而其之所以能在晚年成为一代宗师,与他对前朝名家如钟繇、张芝、卫夫人等的继承以及对后代名家如王献之父子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王羲之一生对钟繇、张芝以及卫夫人的法帖都进行过认真临摹,尤其是张芝、钟繇二人对他的影响最大。据史载,钟繇早年曾师从刘德昇学书,擅长草书隶篆;曹魏时官至太傅,与蔡邕齐名,并称“钟蔡”;西晋时又与卫恒、索靖、皇象并称四大家,是楷书创始人之一。张芝亦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其草书被后世尊为草圣。钟张二人皆为汉末晋初的书坛领袖。王羲之为学钟张之法可谓下了苦功,他的传世墨迹中不乏钟张风格的痕迹可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其早期所作的《乐毅论》以及后来临写的《笔阵图》。从今本《乐毅论》的字体上看,虽然字形扁方,笔画精劲疏朗,但用笔中仍显顿挫提按及藏露之势,可见王羲之此时已经初步掌握了钟繇书法的要领;而从今本临写的《笔阵图》来看,其行笔圆转流畅,间架平正,点画精到,足见羲之已完全掌握了钟繇笔法的精髓——这一点在其晚年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至于张芝,《书断》中称张芝“尤善草书,虽闲居无事,惟时笔墨为娱”。张芝将章草发展成为了今草,并开创了当时最流行的草书风格——“今草”。这种今草以纵放飘逸著称,在章法上打破了章草每字独立的布局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字距行间的灵活安排,使整幅作品更具动感美。这一风格无疑对王羲之后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献之曾形容父子的书法“右军之书,末年多妙”,而所谓“多妙”正是由于王羲之晚年在继承钟张的基础上对张芝的风格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的结果。正如黄庭坚所说,“古来书谱,钟张为上,其次子敬,右军其次......右军晚年,殊不尽钟张意”(参见黄庭坚跋“唐摹兰亭七帖”)。这也就是说王羲之正是在不断继承和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完成了由一个大家到一代大家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