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书法在哪里?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进驻陕北吴起镇后,立即着手建立各级组织和领导机关。12月中旬在瓦窑堡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同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在西北的革命政权机关,以张浩(林伯渠)为秘书长兼政府主席,高自立为财政部长、郭洪涛为民政部长。1937年11月底,由林伯渠等组成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会议抵达陕西宜川壶口一带,决定设政治保卫处负责陕甘宁边区的安全保卫工作;设立陕甘宁边区行政委员会,林伯渠为主席,李鼎铭任副主席。
为了加强边区政府建设,林伯渠在延川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高自力协助下,于1938年初组织了一批文化素质较高的干部,组成学习小组。他们一面进行抗日救国的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一面向当地民众宣传党的主张和方针,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一面调查登记地主恶霸的土地房产,建立“二五”减租与抗日救国委员会,开展锄奸肃特活动…… 随着工作的进展,这些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自己肩负历史重任,深感自身文化修养的不足。他们在相互切磋交流中形成共识:要完成时代赋予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们纷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自修文史典籍,练习书法绘画,并经常聚在一起互相品评、探讨、研究、交流。
在这种大环境下,延安一时成为文化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及人才集聚地,许多文化名人在此聚集。由于当时延安物质条件十分匮乏,人们都过着清贫的生活,所以大家都自觉自愿地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购置笔墨纸砚、书刊杂志等等,用于大家的集体创作。大家还建立了一些文学艺术团体,如“野马协会”“鲁艺俱乐部”“剧协”“文协”“文工会”“大众剧团”“实验剧团”以及“新秧歌研究会”等等。通过这些团体,大家相互交流学习,相互鼓励,共同提高。
经过几年的积累和努力,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的涌现,使延安地区文化艺术领域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一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问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诗句。这首诗是王之涣晚年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其思想情怀和审美意识。诗中对意境的追求和对人生境界的向往可见一斑。他的这首诗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后来被镌刻成石刻碑文,悬挂在延安“抗大总校纪念塔”上。 1945年4月初,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延安,广大军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一时间,宝塔山下的延河水被染成了红色;漫山遍野的山丹丹花在阳光的滋润下竞相怒放;古老的黄土高原沸腾了!在这举国欢腾的日子里,王之涣却病故了。他在临终前嘱咐家人将他的墨宝全部捐献给“抗大纪念馆”。如今,我们还能从“抗大纪念馆”里看到他那一笔不苟、遒劲有力,飘逸洒脱的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