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几番雨书法?
一、何为“过几番”“雨” 这是宋代书论中常见的说法,南宋姜夔曾说“唐人以竹纸书字,贵其轻滑易染而已;至宋乃以矾绢书字,此又过几番雨者矣”(《续书谱》),元代虞集也认为唐人“多用滑细竹帛,故虽精工富丽而墨色稍浅……自国朝以来始用滑棉纸,故唐人所能事悉尽其妙,过数番雨者尤佳”(《道园学古录·评吴说帖后》)。
二、这“过几番雨”有什么特殊之处 元代杨士弘《古文概旨》对过“雨”的纸有具体说明—— “盖雨少则胶多而墨涩难书;雨多则绢烂而未可书写。故必雨而兼阴乃为善耳。然今之墨书者每不尔。或以新缣素,或涂以桐油、猪羊肠子油之类皆可,惟须日晒干透。若纸浸水则生霉,且纸性既变,不能书矣。” 杨氏在文中提到三种制墨工艺,分别对应着不同品质的纸张。第一种是“善砚山之墨”,即李廷珪制墨法;第二种是“歙州人作之”即朱氏制墨法,第三种则是当时普遍采用的蒸墨法。其中蒸墨法制作的墨比较便宜,适合普通百姓使用。这三种制墨方法都要求将纸张进行一定时间的浸泡,再晾干才能上墨书写。
三、如何“过几番雨”—— 以“过雨纸”和“熟纸”为例 在唐代,人们使用的造纸原料主要是麻类植物纤维,也就是著名的“麻纸”。五代以后开始广泛使用竹木等植物纤维造竹纸。北宋元祐年间,四川出现了一种以桑皮为原料的皮纸,品质极佳。到了宋代中期,江南地区也开始出现以皮筋料抄造的皮纸。 皮纸一般具有韧性好、色泽好及拉力大等特点。由于皮纸本身带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反复浸泡,所以通常可以“过几番雨”。 明代后期出现了宣纸,因其良好的品质而广受推崇。但是宣纸价格昂贵,在当时只能作为书画用纸,难以普及到大众生活中来,只有少数文人墨客才买得起。因此当时大多数文人和民间老百姓日常所用的还是皮纸和宣纸。
四、小结:过雨纸与熟纸的区别 如果我们仔细对比一下这两幅画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都属于过雨纸范畴,但实际所用的纸却有所不同:前者属于皮纸,后者则为熟宣纸。皮纸上墨后墨色均匀,不易洇开,而且经过多次冲洗之后还能保持原有的质感,非常适合用来创作写意画和大写意画;相比而言,熟宣纸墨色浓重,不容易修改和晕染,更适合用来画工笔人物画上色的材料之一,也可用来绘制国画山水。不过现在市面上也有少量熟宣纸被做成生宣来迎合市场需要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