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诗书传家吗?

佟芝克佟芝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书”,《说文解字》里讲:“书,古文,象形;古文或从八、九;六书之一。”——许慎把古文字中像“聿”这个字的,都叫做“书”。 篆隶楷书里面“书”的形体,是从“聿”来的——就是拿一支笔在写字的样子。其实,隶书的时候,它已经不再完全取这个意义了——“书写”的意思更大于“用笔书写”“用笔书写的文字”的意义;因为汉代小篆本身已经是比较抽象了,所以到了隶书时代,“书”就基本上成了“书写”、“文书”这样的意思,而很少再考虑它的本义了。

唐代的官方文书里面,还常常用篆籀来代替“书”。唐代李邕有一篇碑文叫《麓山寺碑》,其中有一句叫“惟大魏之中兴也,正光之末,天下纷扰……”其中的“书”,用的是篆籀体: 李邕《麓山寺碑》(局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麓山寺内) 所以你看,唐初的官方文书里面还是偶尔会用篆籀体的“书”字的。当然啦,这只是特例而已……

现在用的草书“書”字是这样的: 我们看这个草书写法上面那个部分是“聿”,下面是“者”。这个结构,实际上也就是隶书里面那个“書”的结构演变过来的。 “诗”呢?《说文解字》里有: “詩,志也;从心之言。”——徐铉注:“谓吟咏性情也。” “詩”,甲骨文里面是个会意字:一个人拿着一根竿子站在那儿唱歌,这其实就是“祀”字的最早形态了。后来变成这样: 这个字形一直保留到秦汉的小篆: 小篆之后,又变成为下面这种隶书形态: ——隶书形态的变化很有意思,它把“人”“言”两部分的联系变得松动了些,形成了“木”“言”的结构关系;但是,仍然保留了“言”和“人”的组合关系,只不过中间加了个“十”来连接罢了。 楷书的形态一般认为是由王羲之神龙本的《兰亭集序》开始的,那么我们可以来看下它里面的“詩”的字形是什么样的: 王羲之《兰亭集序》(神龙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水平有限,但是我怎么看都觉得这个字的右半边有点不太能看懂啊……

总之,我们现在的草书里面“書”“詩”的偏旁组合,其实是延续了隶书甚至篆书的时代以来的一种写法,跟它们原来的含义已经没有多少联系了。 那你说“诗书传家”对不对?我觉得吧……嗯,应该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你家的书如果全是线装善本,不值钱呀~!而且你也不能天天捧着一部《论语》或者一卷《红楼梦》在那里念念有词地抄写背诵啊~~! 不过话说回来,我小时候念书,老师教完《诗经》第一首诗的第一句,都是让我们背的: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睢》

优质答主

我是学美术的,对书法了解并不深入。我的理解是 1.中国几千年来都推崇“诗、书、画”一体,但这里说的书画指的是绘画和书法作品;诗词和散文等属于文学作品一类。

2.古代文人雅士多会作诗和写字,这是因为他们有那个文化涵养,不是因为他们能靠卖字或卖诗词挣钱(当然会有这种情况存在)。而现代文盲率已经很低了,大部分人都能认得字,所以很多人也去练习字画来装饰自己的生活环境。因此学习传统文学作品可以看成一种“投资”(因为学习这些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而不是纯投入(金钱和时间)。就像你会买一幅名家画的山水花鸟,那是因为你看到它在展会上,觉得它的艺术价值高才买的;你并不是因为它能给你带来经济利益才购买的。如果你没钱去买那些名家的作品,那么你就只能去找找一些名气不太大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或者干脆自己拿起笔去描绘自己心中的意境。

3.现在的人学习传统文化应该是有回报的,这种回报就是能够认识更多的汉字,懂得更多文字的故事,知道更多的文学典故,也能在欣赏到好作品的时候,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获益。

4.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去了解西方的艺术了。如果不懂音乐、不知建筑如何建造、不了解西方人的宗教信仰,那我们岂不是成了傻子了吗?我们只是在传承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遗产而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