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书法如何?

费垣费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在2014年《艺术名家》杂志第三期中有过介绍,这里再作些补充说明(因篇幅所限,此文删去了部分内容)…… 首先得承认,我对书画篆刻的认识非常浅陋片面且缺乏研究,所以不敢妄谈对韩先生艺术的评价与看法——但不妨碍我的感觉和印象。 我从90年代初到上海工作、定居至今已逾三十年了;在这期间有幸见过不少当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们的人,也听过许多有关他们的事,唯独对韩先生印象最深刻!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常常见到他;二是他总能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第一次见他是96年初夏的一天,应约去淮海中路588号上海中国书法篆刻艺术中心听他讲座。当时正值高考结束不久,我带了一书包学生习作去请他批改点评,没想到居然还有空余座位让我坐下来旁听。记得那天他主要讲的是自己学书的经历和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之类的内容;印象中他对后学者强调最多的就是“刻苦”二字——这是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家教。他说年轻时因为生活所迫,除了正常工作之外还要赶夜工赚点外快贴补家用,因此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经常是伏案书写到半夜时困倦得睁不开眼,就倒头便睡,结果经常睡到次日中午才醒,就这样日复一日坚持数十年不变。他说自己在初学篆书时曾将《峄山碑》临摹了无数遍,临到最后一摸毛笔就知道每一笔的长短方圆、转折顿挫在哪一笔的位置上——这种勤学苦练的敬业精神实在令我等自愧弗如!他常说自己的书法篆刻功底是靠辛勤的汗水和岁月磨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这跟他在课堂上不断重复的那些教导是一致的。后来我知道他就是上海著名的书法篆刻大家韩天衡先生。 他是个很幽默风趣的人,每次听他的课都能被逗乐。比如有一次他讲《曹全碑》的结字要“舒展”,于是他就随手写了几个字给大家看——只见他先写了一个“中”字,然后加了一笔,变成了一个“口”字;再加一笔就成了一个“日”字;再加一笔就变成了一个“目”字……“就这么一路变下去就变成‘舒’啦!”大家都被他逗乐了——“伸展”与“舒展”一字之差而寓意迥异呢!

我第二次见他是在2007年的秋天,当时我在上海一所高校任教,正面临评职称的关口。为此我特地请朋友帮忙联系了他,并特意带了自己创作的十幅书法作品前去请教——这是我第一次带作品上门。 那天天公不作美下着雨,我到淮海路附近等他时浑身都被淋透了,但他见到我却十分高兴地招呼我坐下,拿出大碗茶给我喝,还把我带到工作室参观,问长问短,嘘寒问暖,仿佛我就是他多年的老友一样亲切。当他听我介绍说这些作品都是我自己创作且从未送人时竟激动得声音有些发颤地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接着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年轻人一定要多读经典,只有打好基本功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来啊!你的这幅隶书《滕王阁序》用笔沉稳厚重,结字宽博疏朗,格调高雅,有晋唐之风韵,实在是很好的一幅作品呀!不过你以后一定要更加勤练书法才行呐……” 这一次我们聊得很投机,他还答应有空可以帮我指导一下。临走前我又托他看一幅学生的作品,他说看完后再答复我。过了没多久我收到了他的消息,说那名学生的楷书写得还不错,可惜行书草书写得过于狂放不羁,缺少法度,需要多加练习。

第三次见他是去年夏天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颁奖典礼上——这次我没有带作品,只带了照相机去拍照片留念。那次他作为评委代表上台发表讲话,其中有一段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很多参加国展的同行为追求‘个性’而抛弃了传统笔法,导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的书法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书法创作应该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旨,而非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要知道,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五千年来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具有包容性……”“其实我一直主张学习古代碑帖是要从中吸取营养而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比如说,学褚遂良就要学到他的‘尚圆’及‘疏瘦’之美,不能为了创新而忽略了这个精髓;学赵孟頫就要学到他的‘贵意’及‘媚’的特点而不能单纯地模仿他那些秀丽的楷书。总之,任何碑帖都是有其特点的,学习碑帖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

卞曰熙卞曰熙优质答主

我觉得他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同时他的篆刻也很优秀~ 首先,他是一个非常有才情的人! 他的作品有“海内存知己”(行书)、“观沧海”(大篆)等,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而且他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非常投入,比如这个《海内》的横幅,是他用毛笔蘸着蓝色墨水写的,现在看的时候还能看到蓝色笔迹呢~~ 他写得最大的字是10.5cm*269cm 的《心经》,这已经是我的极限了~( ̄▽ ̄~)~ 从他得过的奖中也可以看出来他是多么受认可啊~~(^O^)~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创作的思路和技法,我特别喜欢学习这种创新意识强的书法家。 因为我是学设计专业的嘛,所以有的时候我也会尝试一下现代艺术,但是总是觉得心里没底,看了韩老师的作品之后就觉得哇~~~~(>﹏<)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