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魏碑还有什么?

谭呈豪谭呈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在知乎上的一个有关中国书坛的答过类似的问,因为内容基本是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故这里不再展开细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这个链接看一看: 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简要答复:

1.南朝梁武帝提倡书写“隶书”,于是当时天下人竞相模仿,一时“竟相仿效”,以至于出现了“北齐文宣帝时(550-559),王谢之族,殷富冠天下;至于书迹犹存,莫不纸墨如新焉”(《南史·王僧孺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说,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提倡,北方书法家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当时的书法教育体制的影响等诸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北方以书写隶书为主流,南方则以楷书(即今之所谓“魏碑”)为主流的南北书风对峙的格局,由此,南帖北碑的格局正式形成,并且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不衰,其影响可谓甚巨!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和格局呢?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北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巩固统治和强化民族意识的需要,他们必然提倡本民族的审美趣味与书法传统,而北方少数民族的主体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部落,其中鲜卑是其中最大的部族,所以北方的书家们主要借鉴的是鲜卑人的文字书写习惯;其次,北魏定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包括用汉姓、改服饰、学汉语等等),其中的文化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行汉字规范化运动——就是把汉字从魏晋以来一直沿用的“古隶”体改为“正隶书”(亦称“八分书”或“今隶书”),从而使得中原地区的文人开始重新学习隶书、研究隶书,并把它作为书法创作的主流,从而使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首的南派书家所开创的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书风逐渐失去了在北方的阵地!

3.但是,这种南帖北碑的新格局仅仅维持到了隋朝统一全国前夕便土崩瓦解!原来,由于南朝政治经济的日益腐朽和社会生活的日趋奢靡,再加上南朝统治阶级不重视书法教育造成的南派书风的衰颓,致使一些原本属于南朝门阀士族的书家转而向北来谋求发展的机会……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北派书家南下,南派书家北上进军的局面!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迁南徙”事件。这件事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一方面为唐初“书圣”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南北书坛的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后来唐代楷书的兴盛埋下了伏笔!

4.到了中晚唐时期,由于受唐朝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社会矛盾尖锐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部分知识份子对现实不满,于是他们在书法作品中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这就直接导致了颜、柳等人的出现,并形成了后来称为“欧体”“颜体”“柳体”为代表的“唐碑”,同时也奠定了唐以后书坛以楷行书为主的基调!

5.宋元明三朝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它既继承了唐代以来的“尚法”之风,又开启了明清“尚意”之先河!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诸如蔡襄、赵佶、赵孟頫、鲜于枢、董其昌等一批著名书法家和他们的书法艺术流派,这些人和他们的书法作品及其理论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6.清代是中国古代书坛最为辉煌的阶段之一:自康熙皇帝起至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这百余年间先后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其中包括:康熙、雍正时期的“馆阁体”代表人物朱彝尊、赵宦光、沈德潜等人,有号称“清代书圣”的翁同龢,同时期还有一位被称为近代“书圣”的李瑞清,康乾时代还有王澍、邓石如、赵之谦、何绍基、张裕钊、吴大澂、李瑞清等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这一批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乃至当代书法发展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对你的问题的解答,希望我的解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对于中国书法史还有其他什么疑问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哦!谢谢大家关注和支持^_^

浦铁浦铁优质答主

题主的意思是不是说,除了魏碑还有其他的什么字体? 是的啊,其他很多字体都有,比如秦篆、汉隶、晋唐行草、元明楷书等等,当然这些风格都不同……

那既然有这么多不同的书体,那么为什么还要学魏碑呢? 因为我们看魏碑的时候,不仅仅看到是文字本身,还看到了它的时代气息,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审美。 所以学习魏碑首先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从字里行间里看到魏晋时的文人风骨与士族文化;其次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将这种文化和精神流传下去。 因此学习魏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文化审美传播的过程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