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雕观音谁最好?
我是学艺术的,不是学鉴定的,所以不敢评价“谁最好”,但是可以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我们艺术系在教雕塑和绘画课程的时候,会涉及到对作品或者流派形式的分析,但是我们非常规教学中,是非常忌讳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即谁的更好这种比较的评价的。为什么?因为这非常主观而且毫无意义。 比如你是佛教徒你也许会喜欢大威德如来,因为他能让你心生欢喜;但你同学也许就喜欢不动如来的那种肃穆的感觉……这都没有问题,都是个人喜好。 但是如果有人说,其实佛还是释迦牟尼最好,因为金刚乘的很多法相都不够庄严,那么他就是错误的——因为个人接受的教育、经历的人生不同,对佛法的理解自然就有差异,你用你的标准要求他,显然不合适。 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明确的,不能论“好”。但我们可以聊聊别的。
首先我认为探讨一件艺术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艺术本身(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是艺术之外(作者及时代)。 我们鉴赏一件艺术品往往先从外观的形式开始,再联想到它所表达的内容。例如这件玉璧形制甚佳,直径约八厘米,厚约0.4cm,青白玉质感温润,雕刻工巧,光洁圆润,是一件相当优秀的古代小件玉器。
接着我们会继续深入,联想到制作年代——先秦的玉琮龙纹复杂而古朴,宋代的玉环极其工整细致,清早期的如意形佩精致流畅而又大气潇洒……当然还有作者,孔子说,“观玉如观人”“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瑕不揜瑜,忠也;琮琮当当,宽也……”所以我们看到一块玉石,已经是不单单的一块石头了,而是与人生、与社会、甚至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我个人认为,欣赏一件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它的局限性和创造性。
任何一件作品都是有瑕疵的,哪怕是现当代的艺术品也不例外,我们能欣赏它们,是因为它们都在某个方面超越了我们以往的经验,给了我们独特的感受,但这感觉可能是震撼的,也可能是轻微的,不论如何,这种突破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不同的侧面,丰富了我们对这个大千世界的认知。
但是艺术品创造的意义并不只在与我们分享它们的独特感,更重要的是,它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或许是一件很虚的事情,但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总会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之感,那是因为在我们听《二泉映月》时,我们的心灵和作曲家阿炳的坎坷人生发生了碰撞,这种撞击是对人生的拷问——“一个人就算穷得响叮当,照样能乐得响叮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