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裂多巧雕?
其实“巧”字用的很不到位,因为这种工艺本身并不是为了凸显其雕刻技法之“巧”——也就是并非以镂空、浮雕等手法来呈现,而是:
1. 尽量保留原有玉料形状——即所谓“留皮”“漏底”;
2. 对有些裂纹进行适当修饰(如深度浅的纹理)使其不显得突兀。 所以这个“巧”实际是“巧用”和“雕琢”两个概念。前者指的是对原石的利用,后者才是玉雕工艺。
在现有的玉石雕刻工艺中,使用量最大,效果最明显的就是“俏色”了,所谓“俏色”,就是充分利用原料自身存在的颜色形态进行雕刻。比如一块白玉上出现了青、绿、黑等颜色,并且彼此协调,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进行构图,最后完成的作品就能体现出色彩的过渡与衔接自然的效果。
而“巧”字所包含的另一种含义,其实就是指这种颜色的过度与衔接。 但是,如果出现裂纹怎么办呢?是否就要把玉料的天然瑕疵暴露出来呢?其实不然,同样可以加以利用,通过修整裂纹周围的部分,使得其看起来就像是自然形成的纹理一样。 对于“绺”这种天然的纹理,其实很多情况是可以将其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加以创作的。
在作品设计上,可以根据“绺”的情况赋予其一定的寓意从而进行构图;而在制作工序当中,需要将“绺”两侧可能受到影响的部位仔细打磨,使得整体看起来更加协调。 在作品中,有时候甚至可以强调“绺”的存在感。例如把原本一体的光棍节变成“节节高”,把单独的一根竹子变成了一个个相连的竹节,而这也就正好体现了中国诗词当中的“无一字无来历”的说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