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发现于什么时候?
“翠”这个字在汉朝的文献中就有出现,但是那个时候的“翠”指的是一种蓝绿色的宝石或者是玉髓,和现在的“翡翠”没有直接关系。 翡翠最早记录在史书中的名字叫做“非翠”。《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有记载,说南诏国(古代云南的一个部落联盟)进贡给汉朝的礼物中有“山鸡”,《南诏风土记》中则记述了这种山鸡“五色而光艳,背上有圆光如镜,人以为宝珠也。”这“宝珠”很可能就是古代的所谓“翡”或者“非翠”。 不过这个时候的“菲”或者“非”还只出现在书本之中,并没有成为当时的交易用品。
直到唐朝,云南的玉石才开始大量流入中原地区。在唐朝的墓中出土过紫色的玉石,鉴定证明这是唐朝时期的“翡”或者“非翠”。从这时候开始,古人用“菲”或者“非”来形容紫色的玉石。 但是这样叫法依然不统一,在宋代依然有叫“非翠”或者是“翡”的,到了元代,开始有人把两种颜色统称为“翡”。明代后期开始,“翡”专指红色的玉石,绿色的开始被称为“翠”。清代时期,有了“翡”和“翠”的区别:“翡”是红色的玉石,“翠”是绿色的玉石。这两种颜色一直沿用至今。 在清朝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五彩春带彩”翡翠,它同时拥有红绿两种色彩,而且红色的部分带有绿色条纹,就像是春姑娘衣服上的飘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