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发现于什么时候?

郭利娃郭利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翠”这个字在汉朝的文献中就有出现,但是那个时候的“翠”指的是一种蓝绿色的宝石或者是玉髓,和现在的“翡翠”没有直接关系。 翡翠最早记录在史书中的名字叫做“非翠”。《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有记载,说南诏国(古代云南的一个部落联盟)进贡给汉朝的礼物中有“山鸡”,《南诏风土记》中则记述了这种山鸡“五色而光艳,背上有圆光如镜,人以为宝珠也。”这“宝珠”很可能就是古代的所谓“翡”或者“非翠”。 不过这个时候的“菲”或者“非”还只出现在书本之中,并没有成为当时的交易用品。

直到唐朝,云南的玉石才开始大量流入中原地区。在唐朝的墓中出土过紫色的玉石,鉴定证明这是唐朝时期的“翡”或者“非翠”。从这时候开始,古人用“菲”或者“非”来形容紫色的玉石。 但是这样叫法依然不统一,在宋代依然有叫“非翠”或者是“翡”的,到了元代,开始有人把两种颜色统称为“翡”。明代后期开始,“翡”专指红色的玉石,绿色的开始被称为“翠”。清代时期,有了“翡”和“翠”的区别:“翡”是红色的玉石,“翠”是绿色的玉石。这两种颜色一直沿用至今。 在清朝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五彩春带彩”翡翠,它同时拥有红绿两种色彩,而且红色的部分带有绿色条纹,就像是春姑娘衣服上的飘带一样。

秋丽梦秋丽梦优质答主

翡翠传入中国的历史,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元朝时已有“玉人”去缅甸开采玉石,开采所得玉石,多用于制作帝后玉带、玉冠等装饰。

玉石传到中国内地后,起初多用于首饰玉器的制作。自元朝开始,就被当时的玉匠用作雕琢玉带、玉冠等装饰物。但由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崇尚“冰种”、“田黄种”之类的软玉,对产自缅甸的硬玉——翡翠不怎么认识,因此,缅甸翡翠在当时被视为不甚珍贵之物。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广府”(广州)、“滇省”(云南)地区与缅甸地区商贸的逐步繁荣,翡翠玉石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当时,缅甸玉石矿仅在缅北八莫,开采的翡翠由木船沿伊洛瓦底江运到曼德勒,再转运腊戌,经云南潞西、孟定入中国内地,交易场所主要在广州。据赵汝珍所辑的《古玩指南·玉器略说·玉的种类》一文中所说,“翡翠一名,按字典亦解释为美玉,但其质色,并非指今之所称翡翠。今之所称翡翠,原产于缅甸。我国商人于一二百年前,始购其玉璞运京,加以琢磨镌刻。因所镌器物比一切玉之更加美观,故人皆珍爱之……”赵汝珍先生所指一二百年前,应是清代道光之前。因此,翡翠传入中国内地,应当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