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成品翡翠的水头?
水头是一个评价翡翠价值的指标,指翡翠透光的程度。一般用“干、湿、老”来描述。 水头好的翡翠显得温润灵动、饱满通透;反之则会显得干燥无神、透明感不足。但仅凭视觉感官来判断一件翠件是否够“水”是非常片面的,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技巧。
工具准备 手电筒、光尺等简易工具即可。 用光尺测量翡翠的透明度是最直观的方法之一。将光线斜射入翡翠,观察光线可以透过翡翠的程度。以40%的透光度为界,将透明度分为5个等级: 完全不透光是1级, 部分透光是2级, 很透光是3级, 挺透光是4级, 很透是很透是5级。
注意:这里所说的“不透”不是指完全看不到里面,而是指只能看见一丝丝轮廓或者一条线,而这样是无法判断其价值的哦~一定要记着,只凭眼睛看的话,看到有“透明度”是完全不够的!还要借助其他工具验证。 当然,最准确的方式还是使用光学仪器来测量。不过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实验室中,而我们普通人是没有必要如此严谨的。
技巧总结 除了利用工具来测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感知一块翠是否有“水头”:
① 颜色深一些的翡翠通常会有很好的水头,比如浓阳绿或满绿的翡翠。因为色彩饱和度越高,其内部结构的密度越大,反光率也就越高,自然光泽就越好。 ② 种质越细腻,结构越紧密的翡翠也会显得有水灵灵的质感。反之则显得粗糙干涩。
③ 表面抛光很好,很光滑的翡翠会让光线更容易折射出,看起来就会很有“水头”。而有些翡翠可能抛光不好,有点磨花,那么光线进去后会漫反射出来,就感觉不到那么水润了。
好啦,上面就是判断方法啦~你学会了吗?记住!只看外表是不足以判断一片玉石有没有“水头”的,一定要记得通过光源照射,同时结合自己的感受去判断才算正确哦~
翡翠除了绿色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种”(也可称“底子”、“地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水头”好不好。一个出色的翡翠作品,不但要有好的绿,还要有好的“水”。“种”是研究翡翠结晶颗粒粗细程度的一个术语。结晶颗粒越细,翡翠的“种”就越好,反之“种”就差。“种”好的翡翠一般较透明,有“起胶”、“起翠”的效果。例如,人们常听翡翠行家说:“玻璃种”、“冰种”、“蛋清种”、“蛋青种”等。这些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所谓的“种”或某某“种”都是指翡翠的透明度和结晶颗粒的粗细程度。其质量顺序依次为“玻璃种”——“冰种”——“蛋清种”——“蛋青种”。
由此可见,“玻璃种”的翡翠质量最好。“玻璃种”指透明,结晶极细腻的翡翠。“冰种”指透明至亚透明、结晶颗粒很细的翡翠。“蛋清种”指亚透明,结晶细的翡翠。“蛋青种”指微透明至不透明,结晶粗的翡翠。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种”的叫法,如藕粉种、紫罗兰种等。
鉴定翡翠的“种”除了上述的用行话直接称呼外,还可借用科学语言来描述,一般有玻璃光泽、亚玻璃光泽、腊状光泽、脂肪光泽等。透明度或通明、或亚透明、或微透明、或不透明。结晶颗粒有粗大、粗、细、极细等。一般在市场上的高档翡翠商品是透明或亚透明,结晶颗粒极细,呈玻璃状外观,有玻璃光泽或亚玻璃光泽、起P胶”、“起翠”的效果。中低档商品是微透明或不透明,结晶粗或粗大,呈瓷片状外观,有腊状光泽或脂肪光泽等。
透明度与结晶颗粒的大小或粗细度是翡翠质地的主要因素。人们形容好的翡翠“水头好”,实际上是指透明度好和结晶颗粒细。在选购时要仔细观察其透明度和结晶颗粒的大小或粗细度,这些是其内部质量的关键。
透明度的鉴定:将翡翠置于白色底面,从成品下底面往上看。若能清晰看到上顶面或上顶面图案纹路轮廓者为透明;比较模糊或不太清晰者为亚透明;只能看清上顶面或图案纹路轮廓,分界线不太明显者为微透明;一点也看不到上顶面者为不透明。
结晶粗细度的鉴定:透明度好的高档翡翠的结晶颗粒很细且相互交接紧密,肉眼或10倍放大镜下观察为胶状或玻璃状外观。透明度差的结晶较粗,在灯光下观察,可看到结晶颗粒轮廓呈半透明片状现象,而且常伴有裂纹。
总的来说,一件翡翠饰品质量的好坏与“有无绿”关系不是很大,即使有绿色,关键还要看什么“地子”,“水头”好不好,其价值有几倍至几十倍的差别。如绿色不错且“水头”很好,有玻璃种、蛋清种为高档商品;若是同一绿色,但“水头”一般,蛋青种至瓷底“水头”不好者则等级就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