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如意代表什么?
“事事如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玉如意,则是人们传递美好的载体。 中国人爱玉、佩玉、赏玉、玩玉,早已深入骨髓,并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玉如意,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但是很多人对于玉如意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吉祥之物”的层面,了解并不深。其实,玉如意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充满了智慧和创意。
玉如意最初叫作“笏”(hù),最早的雏形是朝拜时所用的一种礼器。据东汉王逸著《楚辞·九怀·匡机》注,“笏,士人之饰。”又据唐李贤等撰《旧唐书·礼仪志》载,“天子祀天地、宗庙,诸陵……皆有笏。”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笏就已经出现了。但当时的笏与如今的玉如意形态相差甚远,更像是一支长短不一的手杖。
隋唐以后,官员上朝开始用笏来书写敕令或奏章。因为朝廷规矩严格,稍有差池就要被罚,所以大臣们都很重视笏的使用。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与忠心,他们总会小心翼翼地将笏放在胸前,生怕有失。后来,这种形式逐步流传至民间。一些文人雅客在饮酒作诗、闲居养性的时候也喜欢用笏——将笏一端插在地上,另一端架在空中,然后盘膝而坐。如此,一件平凡的器物瞬间就变得风雅起来。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玉雕工艺的成熟和玉器价格的攀升,人们开始在笏中融入玉质材料。这样一来,既能彰显身份,又方便了使用。于是,玉制笏逐渐取代了木制笏,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近代以后,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保障,更遑论奢华的玉制品。玉如意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仅有少量传承了下来。
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玉石的价格也开始回归理性。在崇尚绿色消费的时代背景下,玉石行业的规范与发展受到大家的关注。相信会有更多的精美玉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像玉如意一样,带来更多美好与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