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怎么珠子?
古珠的加工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考古发掘资料,但是关于制作技术方面的文献比较少见,目前主要依靠对出土文物的观察和对现代复制技术的参考来研究。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对玉石和彩陶等艺术品的制作工艺有着很高的认知水平。先秦的两汉时期,人们对玉的制作已经掌握了“相玉”的方法,知道根据玉料的颜色、质地、纹理等特征进行分类;在加工工艺上,已经掌握了切割、雕刻(包括磨刻)、钻孔以及抛光等技术[1-3]。
然而,这些技术并不能直接运用到宝石类文玩珠子的制作上,原因在于这些技术多用于制作体积较小且要求做工精细的玉器,而不适用于大直径且要求表面光洁度高的宝石制品。因为,如果使用传统的手工工具,很难同时实现大直径和高质量的要求。于是,人们发明了新型的工具——钻杆。 目前,关于钻杆的形制和材质尚未发现明确的实物证据,但从现有资料来看,战国末年至西汉初期,人们已经能够制造出相当数量的带孔玉器,而且所用的工具应为管状工具而非斧凿类的工具。这是因为,对玉料的切割需要对原料进行打孔,然后再对打好的孔进行精磨,以达到要求的尺寸和视觉效果。如果没有管状工具,想要一次性完成如此复杂的工序是不现实的。在部分战国晚期和西汉时期的墓葬中,随葬的琉璃管(可能用作钻杆)以及玛瑙管(可能用作磨具)数量明显增多[4~6]。这种管状工具应当是玉石行业普及使用的工具。
有了管状工具,就可以方便地将圆形或方形的玉料打成一个或两个的圆孔,甚至可以多孔连穿成串。这样,一件大直径但又需要精细打磨的宝珠就可以制作了。 用这种方式制作的宝珠,由于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所以无法做到像翡翠、碧玺等矿物质晶石的原始晶面效果,而只能形成光滑的表面的形态。 除了采用钻杆的方式制作珠形玉件以外,还有一种类似现代塑料挤压成型的技术被利用于古代的珠宝首饰制作。
1978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两件用玉片夹纻粘贴成的环形佩饰,经测量,环的内外径分别为2.3cm和2.2cm,厚约0.5cm。这件器物虽然被命名为“玉环”,但实际上是一件由扁圆形环和圆环形托盘组成的环佩,这种造型与现代的塑料压膜或塑料挤压成型的技术极为相似[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