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中国很多?
1935年中央银行成立,为了统一币制,开始对外发行法币(人民币的前身),规定黄金外汇的汇率,回收民间的黄金和白银。
当时由于战乱频发、经济危机等原因,国际上金价下跌,国内军阀混战,各派系都想方设法的搜刮民脂民膏,以法币兑换金币和银锭。于是大量白银和外币流入央行系统(当时除了四大国有银行之外,其他银行都被收归国有),央行拥有相当充足的贵金属储备。
抗战胜利后,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统区实行货币扩张政策,印钞不歇。而由于解放区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加合理,再加上后方工业生产发展,物资丰富,所以在解放区乃至整个华北,银元的购买力一直很强劲。 到了1948年下半年,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国民党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法币贬值成为无底洞,老百姓手中的法币贬值,物价上涨,一叠叠的法币换不回一袋粮食。国民党政府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束手无策。这时他们又想起了被他们打入冷宫多年的“银本位”制度。于是他们让中央银行发行金圆券(人民币的前身)并规定:金圆券=1美元=0.22克纯金。同时用金圆券取代了法币的地位。
但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经过几十年的折腾,国库里的金银早已被掏空,剩下的那点补不上经济的窟窿。于是央行用印刷机继续狂印钱,反正把钞票往市场上丢,只要不到崩溃边缘,财政赤字就永远是赤字。在疯狂印钞的同时,央行将手伸向了解放区(此时共产党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企图以银元的价格收购解放区的物资,再用这些物资换取海外白银,填平国库空虚的烂摊子。当然,解放区人民是不会乖乖地让他们用便宜的价格买到我们珍贵的物资。于是人民币和金圆券在争斗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