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狂人都有谁?
古代有书圣王羲之、智永和尚等,还有明代董其昌、文征明等人,这些人的水平都是很高的.当代的书法大师也有很多如林散之,沙孟海等... 当代书法家陈忠康在《书法论谈》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疯子’或‘痴子’式的书法家——像颜真卿、怀素那样的人”,这是陈忠康对自己学书的定位和态度。他解释说:“其实所谓‘痴’或者‘疯’都是一种执着的状态,而书法创作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可能将平日累积的知识、情感、技巧全部释放出来,并化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形态呈示给受众。我想这就是古人推崇‘痴’的一个原因吧!”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陈忠康就在北京求学,90年代初期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今日的中国美术学院)工作任教至今。对于这段经历,他说自己很感激中国美术学院。“我是从浙美的传统里走出来的,这里给我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给我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以及对中国美学精神更深层面的领悟和体悟。可以说我的眼界是浙美的门缝里生出来的。”
陈忠康认为,学习书法需要一种执着的精神。比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为了把字练好,曾经在一块石碑旁蹲着练字,以致后来双腿麻木没有知觉。对此他曾写过一篇短文加以解释:“我常跟学生说,中国的文人,他们大多有一种使命感,这是一种源自儒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它促使他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不得不去完成某种行为以实现自我价值。譬如说我们熟知的杜甫,他在晚年写下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没有‘自我’概念的,他所考虑的全是天下苍生。再比如说王羲之、颜真卿他们的行为,也不是出于个人的考虑,而是基于自己对儒家文化价值的体认与认同……” 陈忠康说,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本身承载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但就当下的情况而言,由于人们功利性太强了,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花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专门研习一门技艺,因此也导致了当下的书法界良莠不齐的现状。
此外他还引用日本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君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艺术家必须是‘病弱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病人,而不是正常人。这就像贝多芬说的那样:只有那些身患重病的人才知道健康的重要一样。当然这里的病是指思想上的疾病,而非身体方面的疾患”——在他看来,这句话非常契合自己的心境,因为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着‘心病’的人。 也许正如陈忠康所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大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有志于从事书法创作的青年学者来说,能拥有这样的心态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能用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去研究一个字,那么我相信我一定能把它研究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