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有哪些美术风格?

须淑栀须淑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当代的美术风格,这个命题比较大,我试着以时间点划分为几个时期,并简述每个时期的代表性风格。 50年代新国画运动与古典主义画风 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现代中国美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由毛泽东主席提出,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公布实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工农服务”,并“废除一切压迫人民、歧视人民的制度,建立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伟大历史任务”。由此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这一时期,政府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鼓舞着全国的艺术家们,他们纷纷拿起画笔,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洪流中。同时,受前苏联影响,国家开始重视造型艺术中的写实风格,因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更推崇学习西方近代古典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绘画方法来创作作品。于是,在这一阶段古典主义画风向成为主流。

50年代的著名国画家有李可染、黄胄、刘大为等,他们的代表作如李可染的《墨竹图》、黄胄的《牧驴图》和刘大为的《长征》都采用了相对正统的古典主义画风。 而当代著名的雕塑家何香久先生也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代表作品——《鲁迅》,这座立于广州广场上的雕像,至今仍然肃穆地俯视着每一个经过的人。

70年代延续五六十年代的风格 七十年代,在“文革”的影响下,文艺界出现了反复。但总体而言,官方仍继续提倡学习苏联的文艺方针,因此五六十年代的风格仍继续延续下来。不过这时更为注重的是作品的意识形态,所以带有鲜明商业化倾向的都市题材艺术作品比较少见。

80年代多元化风格的形成与复古风潮的兴起 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经济领域开始市场化转型,各行各业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种潮流同样影响了文艺界,因而此前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单位体制逐渐削弱,更多非国有的机构和个人参与进了艺术创作中来。同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化,许多作家、艺术家走出国门,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不同的艺术理念。八十年代可以说是多元色彩交织的一个时代。

而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种商业性的视觉设计如海报、包装等一系列设计都更加注重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讲究新颖、刺激。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书画艺术虽然保持其高贵典雅的气质,却不得不面对“市场的考验”,而受到金钱和利益的影响,一些艺术品的交易明显掺杂了投机因素。整个社会的风气似乎又回到了八十年代初的样子,只是更加世俗化了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艺术家试图回到过去,寻找一种能代表传统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风格。于是,一大批所谓的“现代复古”的作品应运而生。在绘画上,既有着吴冠中先生这样的现代派大家,同时也出现了类似张立辰、刘大为这样兼顾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名家。而在雕塑方面则是以韩美林的夸张变形和傅天斌对传统材料的运用为代表。

总之这个阶段是多元化的,各种风格并存且相互交融。 注: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惠珍珍惠珍珍优质答主

新中国美术在探索独立自主的民族艺术风格的建设、追求现实主义的表现原则与方法的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两种美术样式。一是以宣传画、连环画和漫画为代表的政治性宣传美术,其主要特点是“紧跟时代和革命的步伐,与现实的发展紧密配合……在风格上,它不拘一格,具有多面性;在传播上,它依靠通俗、浅显易懂和大众化,迅速扩大受众的覆盖面。”二是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以再现性为主的表现方式的展示性美术,其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对革命历史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事件和人物的书写与表现,1956年至1957年间,中国美术界出现的“军事题材创作”和“历史画创作热”,即是这一类美术样式的典型代表。这些美术样式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了美化社会空间以及政治宣传、社会教化等方面的功能,为构建具有现代性的国家民族形象、确立新的社会政治合法秩序及传播新的政治话语和价值观而服务。 与新中国时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呈现出经济的市场化、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以及社会结构日趋异质化等趋势,在社会文化领域,现代主义艺术迅速崛起并日益成为主流话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市场性被突出,艺术家的主体性也比 以前得到了相对的张扬。由此,一些具有实验性的美术流派或社团相继成立,比如“伤痕美术”、“乡土美术”、表现女性艺术、“85美术新潮”、“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等,这些美术现象以“反现代性”的姿态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凸显了美术作为文化乌托邦的“想象功能”。在这样的艺术观念和精神的驱动下,中国美术在作品的形式、体裁、风格、手法、创作目的等方面表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上述两类美术现象的出现,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与此前社会一样,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存在着相互形塑的复杂而紧密的关系。 无论新中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美术所表现出的特点,就性质而论依然是属于现代性的,并没有进入到后现代性。因为在中国社会,现代性的进程还处正在过程中,现代性的核心理念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或者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遵守和实践,现代性的目标也远未实现。尽管在中国当代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后现代性的因素和现象,比如“去元叙事”、“对现代主义的反叛”等等也在当代中国社会有所体现,“但我们不能据此将整个中国艺术形态或现状视为后现代。” 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很难超越社会现实本身的存在方式和条件,因此,讨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语境及转型中的现代性的具体内涵,并基于此分析当代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现象,即构成本文的主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