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像从哪里传过来的?
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应该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65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当时的佛教造像风格与西域的造像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汉永平八年,汉明帝令大臣蔡愔等出使西域,寻求佛经和佛像。后从西域国师迦叶摩腾、昙无谶等人来到洛阳,开始译经传教。据记载,最初由迦叶摩腾首先在洛阳白马寺翻译了《般若经》;而昙无谶则于汉哀帝建平二年(173 年)到洛阳,先后翻译了《华严经》《大集经》《大悲咒》等。两位外国高僧来华译经,自然带来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不过此时的造像应该多来源于罽宾(今巴基斯坦境内)或中天竺(今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带)等地。
这些外来的造像艺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发生了变化。如在造型上,汉晋时期的造像多为异形头光,到了南北朝时期则转为圆形,并与佛顶相融,形成“拱型顶”,这种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在服饰上,汉代的造像多为袒胸露腹、腰围束带,而魏晋南北朝时的造像则逐渐出现了袈裟,至唐朝以后,袈裟的造型越来越完整。当然,外来造像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一定影响,如六朝造像多着中国的衣冠,而不是印度式的装束。